疫情三年,很多人的消费心态和理念已发生变化。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相关资料图)

距离12月7日推出“新十条”已经过去20天,这20天里,人们对“放开”还没来得及有足够的体验,就开始进入了另一种“静默”。

这一点从出行数据上很容易看出。

以地铁为例,中信证券研报显示,12月上旬地铁客运量出现明显恢复,样本城市地铁客运量(MA7)由11月末的2958万人次增加至12月10日的4129万人次。但此后连续10天出现下降,12月20日的地铁客运量仅2393万人次,较10日下降了42.1%。

不过,率先“阳达峰”的北京是个例外,北京地铁日客流量已经从12月17日的110万人上升至12月23日的409万人。

同时,该研报预计明年1月上旬全国主要城市疫情都会陆续“阳达峰”,生产生活和出行都会开始逐步回归正常。

但问题是,真的能回归常态吗?

这三年来,很多东西都变了,今天就来说说离咱普通人最近的消费,究竟何时能复苏。

在讲之前,先邀请你来投个票:

即将结束的2022年,消费是真的很疲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万亿元,同比下降0.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是同比下降5.9%。要知道,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1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2.5%。

由此可以看出大家的消费意愿有多弱。那么最近几周下来,消费复苏的情况如何呢?

上周六,北京荟聚客流量超10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九成;中粮祥云小镇的客流比上周六翻倍;西单大悦城的客流比前一天翻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