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武汉友芝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芝友生物”)向港交所主板递交招股说明书,正式开启IPO冲刺进程,中信建投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然而,这家成立12年的生物制药公司,已在近两年半时间内亏损超3亿元。此外,公司业务至今未实现商业化,且亏损态势还在进一步扩大。站在港交所的大门前,友芝友生物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经营考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友芝友生物成立于2010年,由海归科学家周鹏飞博士牵头创办,是一家专门从事集生物医药自主创新研发、生产以及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公司主要致力于双特异性抗体(BsAb)靶向和肿瘤免疫疗法的开发,以解决癌症及其他病症相关的医疗需求。
翻看友芝友生物的招股书我们发现,这家公司已经拥有10款候选药物管线,其中5款在中国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另外5款处于研制和临床前阶段。不过,尽管拥有较为丰富的产品管线,但公司并无任何产品获批进行商业销售,没有产生任何商业收入。2020-2022上半年,公司仅有“其他收入”841.7万元、1279.8万元、116.7万元。可以看出其他收入不仅寥寥无几,还在2022年上半年出现大幅缩水。
由于公司所有产品均未实现商业落地,且研发产品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友芝友生物无可避免地迎来亏损状况。根据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亏损分别达到1.08亿元、1.49亿元、8963万元。这意味着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友芝友生物亏损已经高达3.47亿元。公司透露,亏损原因主要在于研发开支、行政开支和融资成本问题。
由于产品管线尚未进入“成熟期”,友芝友生物不得不重新寻找商机。公司旗下开发了一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Y2019”,已于2022年8月完成Ia期临床试验,并获得免疫7天和90天安全性数据。尽管搭上了“新冠快车”,但该组疫苗进展同样较为缓慢,预计要到2023年下半年才有望启动早期临床研究。
对于旗下产品的商业化前景,友芝友生物也在招股书中坦承风险:业务前景取决于候选药物的商业化是否成功,包括临床实验、监管审批等环节的不确定性和延误,都可能会严重影响公司业务。此外,公司在研产品也面临激烈竞争,相关研发也存在无法成功的潜在风险。新冠候选疫苗产品即使成功生产,也需要进一步的投入扩大规模和开发。一言以蔽之,友芝友生物虽然旗下产品众多,但能拿得出手的,却是一样没有。
此外,公司还存在着过分依赖单一供应商的弊端。根据招股书显示,2020-2022上半年,友芝友生物自五大供应商处的采购总额分别达到3570万元、2450万元、3880万元,占据到采购总额58.2%、37.7%、58.9%。其中单一最高供应商的采购占比更是达到16.9%、13.8%、41.2%。过分依赖单一供应商,意味着一旦合作出现问题,友芝友生物将要承担更多的采购风险。
虽然面临着重重困境,但是友芝友生物的融资能力毫不逊色。公开信息显示,友芝友生物先后经历了6轮融资:2016年8月,友芝友生物完成5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2018年4月完成1.57亿元A轮融资;2020年12月获得1.69亿元B轮融资;2021年2月完成2000万元B+轮融资;2021年8月完成7350万元B++轮融资;2022年10月获得2亿元C轮融资。六轮融资金额累计高达6.695亿元。
其中最近一笔发生在2022年10月的C轮融资,也是几轮融资中融资金额最高的一次,投资方为武汉高科、湖北科投和光谷金控等三家光谷国资平台公司。这笔数额不菲的融资金额,算是暂时缓解了友芝友生物的资金困境。截至2022年6月30日,友芝友生物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5379万元,足够公司再支撑一段时间。
明星机构的融资入局,也使友芝友生物的股权架构变得愈加复杂。其中创始人周鹏飞与袁谦、周宏峰、武汉才智于2018年6月30日订立了一致行动人士协议,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一致行动人士合共有权行使友芝友生物约29.81%投票权。武汉高科旗下光谷新科技持股3.85%,湖北科投旗下光谷健康持股3.08%,光谷成长持股0.77%。另有中恒同德持股2.03%、共青城汇友持股1.67%、华大共赢一号与海南伟沣分别持股1.05%等。
有众多明星机构的投资光环加持,友芝友生物看似仍在蓬勃生长中,从癌症跳到新冠肺炎,公司的研发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但日益增长的亏损态势都在强调一个事实,公司短期内无可能实现盈利,而上述药品究竟能不能等到商业化落地的一天,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