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杭

出品:洞察IPO


【资料图】

近日,动力电池厂商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巢能源”)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作为长城汽车孵化的动力电池公司,蜂巢能源凭借有力靠山实现了营收的连续增长,但模组及电芯依靠外采导致毛利率较低,叠加长城汽车新能源发展不力,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之期渐进,蜂巢能源何以支撑150亿募资?

年收入40亿仍未盈利

蜂巢能源是一家锂离子电池系统提供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池包及储能电池系统。

作为近几年冒头很快的电池厂商之一,蜂巢能源2018年成立,2020年就蹿升动力电池装机榜月度前十。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1年,蜂巢能源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第6,占比2.1%。

2022年11月,蜂巢能源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第7,占比1.73%。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与此同时,蜂巢能源的收入也是节节升高。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内”),蜂巢能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29亿元、17.36亿元、44.74亿元及37.38亿元,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6月营收同比增幅分别为86.88%、157.63%及136.56%。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26亿元、-7.01亿元、-11.54亿元及-8.97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蜂巢能源合并口径累计未弥补亏损为15.97亿元。

对此,蜂巢能源表示,主要是由于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较高、产能爬坡以及原材料采购价格增长等因素造成。

报告期内,蜂巢能源研发费用分别为3.75亿元、3.8亿元、7.24亿元及5.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30%、16.18%、21.90%及40.32%,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2月,蜂巢能源曾被曝出受到宁德时代起诉,起因是宁德时代员工离职后,加入蜂巢能源关联方,为蜂巢能源提供服务。2022年7月,在法院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蜂巢能源向宁德时代支付500万元和解款。

而报告期内宁德时代均为蜂巢能源前五大供应商之一,且2019年及2020年均为第一大供应商,向蜂巢能源分别提供了3.91亿元、9.35亿元、5.45亿元及2.59亿元的模组及电芯产品,占总采购额的43.90%、50.55%、10.27%及5.42%。

直到2020年,蜂巢能源自产电芯产品开始投产,2021年,产能利用率由28.16%上升至62.50%,采购的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等原料大幅增加,外采电芯及模组减少,宁德时代第一大供应商地位才被提供正极材料、碳酸锂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取代。

也就是说,2021年以前,蜂巢能源的模组及电芯均几乎仅依靠外采,因此其毛利率也相对较低,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64%、0.89%、3.23%及4.38%,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28.06%、22.40%、11.03%及13.44%。

图片来源:蜂巢能源招股书

长城汽车新能源发展滞后,恐无力支持

2012年,长城汽车内部成立了一个动力电池项目组,业务是对电池电芯、模组、Pack、BMS等相关核心技术进行预研工作。不过,最初长城汽车并没有将电动化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而是抱着一种“追随者”的心态。

2016年,项目组被升为事业部。

2018年,丰田、大众等车企纷纷宣布转型电动化,长城汽车如梦初醒,将蜂巢能源100%股权出售给长城控股的全资子公司保定端茂,蜂巢能源正式独立。

与蜂巢能源同年“出生”的,还有新能源品牌欧拉。

与此同时,长城汽车旗下的豪华SUV品牌wey(魏)也宣布开启电动化进程。

虽然彼时长城汽车表示,转让蜂巢能源的重要目的在于节约资本支出、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主业、提升盈利能力,同时为实现蜂巢能源的市场化运营,提高其产品竞争力。

不过,在独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蜂巢能源还是靠着长城汽车的“输血”才得以生存。

报告期各期,长城汽车均为蜂巢能源第一大客户,销售金额分别为8.12亿元、16.49亿元、36.61亿元及19.83亿元,占比分别达到99.86%、98.68%、86.37%及56.95%。

2022年上半年,哪吒汽车、零跑汽车等客户开始向其采购,才使得蜂巢能源的客户集中度有所下降。

图片来源:蜂巢能源招股书

像蜂巢能源这样脱胎于主机厂的电池公司,业务依赖母公司是很常见的,如2021年比亚迪弗迪电池第一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94.44%,时代上汽第一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91.48%。

不过,问题在于,不论是在销量还是口碑方面,长城汽车对蜂巢能源都无法提供比亚迪对弗迪电池一般的强大支持。

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2022年1-11月,新能源市场销量502.96万辆,市场增速达100.1%,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7.4%。

2022年1-11月,长城汽车累计销售新车99.01万辆,同比减少11.49%。其中,新能源车型销售12.07万辆,仅同比增长5.22%,新能源渗透率约为12.19%,低于行业整体水平。

同期,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的比亚迪新车累计销量163.33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162.83万辆,同比增长219.38%,渗透率达99.69%。

因此,蜂巢能源销量中长城汽车占比越来越低,并且不断开拓新客户——截止目前,蜂巢能源已与长城汽车、吉利汽车、零跑汽车、东风汽车、岚图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光束汽车、赛力斯汽车、合众新能源汽车、牛创新能源汽车等整车企业达成合作关系。

但另一方面,或许也有长城汽车有心无力的无奈。

动力电池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存产能过剩隐忧

12月8日,澳大利亚矿企ST GEORGE公告称,蜂巢能源拟投资近50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342万元),参与该公司的股权增发。同时将协助开发位于西澳的Mt Alexander锂辉石矿项目,并获得此项目25%的锂矿包销权。

12月15日举办的“乘蜂·驭未来”蜂巢能源第三届电池日活动上,蜂巢能源发布了龙鳞甲电池、超高速叠片技术“飞叠”、高锰铁镍电池及纳米网硅负极,还官宣了储能业务规划“蜂窝生态”。

12月22日召开的钠离子电池技术研讨会上,蜂巢能源总监江卫军透露,公司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原型样件已经完成开发,能量密度110Wh/kg。

蜂巢能源之所以铆足了劲布局上游锂矿、研发新产品、创建新生态,还设立电池日刷刷存在感,与动力电池行业的现状不无关系。

虽然蜂巢能源成立不久装机量就进入了行业前列,但据《洞察IPO》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9月首次进入装机量前十后,蜂巢能源始终没有实现大的突破,排名在6-10名、市场占有率在2%左右徘徊,更不用说挑战宁德时代的“半壁江山”。

2021年,国内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占比分别为74.2%、83.4%、92.3%。

在马太效应明显的动力电池行业,由于市场份额除巨头领先外,其余企业相差无几,中尾部竞争更加激烈。

这也是蜂巢能源还在加大扩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招股书显示,此次发行,蜂巢能源计划募资150亿元,其中115亿元将用于动力锂电池生产项目。

图片来源:蜂巢能源招股书

不过,在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后,动力电池行业最大的担忧已转变为了产能过剩。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表示,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而出货量则仅为1200GWh,产能过剩明显。

这对于尚处于第三梯队的蜂巢能源的打击更大。

或许是自知动力电池上无力分巨头的蛋糕,蜂巢能源开始布局储能,试图弯道超车。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院报告,未来几年,储能行业将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期,2022-2025年国内储能新增需求量约179GWh,全球储能新增需求量约630GWh。

只不过,蜂巢能源在储能上的布局一如在动力电池上的姗姗来迟。

高工产业研究院12月20日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储能电池相关扩产项目(部分涉及动力储能一体化产能)已达26个,投资额合计超过3000亿元,产能达820GWh。

到2023年上半年,新建280Ah专线释放的产能约80GWh,叠加动储专线释放产能将超150GWh。

不难发现,即使是马上要迎来爆发的储能行业,留给蜂巢能源的时间或许也并不多了。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洞察IPO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