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未来几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各地区都在根据自身情况,响应号召积极建设机器人产业集群,引领和带动区域机器人企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机器人产业基地数量已超过85家。
(资料图片)
东莞是珠三角知名机器人产业聚集地,创建于2014年的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8月底,已孵化创业实体80个,累计总产值超过35亿元。而就整个东莞而言,规模以上机器人企业约有163家,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10%。
这成就的背后是东莞发达的制造业,其占了全市GDP比重近50%,聚集了20万家工业企业,其中包括1.2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涵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金属制品、专用/通用设备制造等,创造了近六成工业增加值。《“东莞制造2025”规划》提出,到2025年,东莞工业总产值要实现由1万亿向2万亿的跨越。
正是这种优厚的背景吸引了众多机器人企业进驻,前几天大族机器人举办了进东莞活动,围绕“机器人+东莞制造”进行了深度探讨,维科网机器人也有幸采访到了大族机器人CEO王光能先生,就协作机器人助力制造企业自动化升级和工厂数字化改造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协作机器人加速应用趋势明显
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已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意味着未来劳动力缺少的问题将愈演愈烈,由此机器换人趋势也越发明显,通过机器人进行自动化升级是提高现有工人生产力的最可靠方式。
在协作机器人替代人工上,大族机器人CEO王光能表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但不少人忽略的作用,就是对技术工人的替代,目前市场缺少劳动力,而更缺少的是技术工人,比如焊接,现在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做焊接工作了。
一个熟练的焊接工人需要长久的培训,同时焊接工作还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所以市场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而机器人可以批量供应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协作机器人可以与人协同工作,并非完全把工人给换掉,更多的是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技能要求。
另一个就是真正的替代,通过使用安全、灵活、便捷的协作机器人来代替繁琐、危险、重复、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让人们聚焦在更具价值的领域上,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很多场景都可以用协作机器人。
数字时代,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瞬息万变,让产品生命周期逐渐变短,倒逼企业必须“以需定产”,快速回应市场需求,这就要不断提高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而协作机器人拥有良好的通用性与柔性优势,正是企业的不二选择。
如今协作机器人已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包括汽车、3C、五金等等,还有逐渐崛起的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未来随着协作机器人技术的成熟,还能逐渐渗透到非工业领域,如医疗健康、新零售、农业等领域,可谓潜力巨大。
协作机器人发展空间巨大
协作机器人是发展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品类,大族机器人CEO王光能透露,尽管因为疫情的影响整个经济大环境并不是很好,但了解到的做协作机器人的都有百分之几十的增长,甚至是翻倍,2023年在疫情放开的情况下,大族机器人将可能获得200%的增长,并且这个增长幅度还应该会持续好几年。
在王光能的理解中,目前协作机器人还没有达到爆发的阶段,市场认知还不够,每年全国加起来才几万台的量级,真正的爆发将是每年上百万台的程度,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协作机器人就是有这样的潜力。
事实上,协作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发展,此前市场研究机构ABI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30年间,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32.5%,这无疑是一个恐怖的增长速度,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增长速度还将远超平均水平。
协作机器人的发展要看市场需求的变化,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预计未来几年协作机器人还将朝着智能化、高灵活、和高负载三个方面发展。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智能+机器人”成为行业最热门的趋势,将人工智能、视觉、语音、传感器等多技术全部融入到机器人中,向着类人的方向不断迈进,智能协作机器人正是这种理念的产物,未来在新零售、康复医疗、教育等领域将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形成对比的是,协作机器人体积小、无护栏,可以在制造车间或设施周围移动,而更加简单直观的安装与操作模式,也可以在不同任务之间快速切换,这种灵活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那些有小批量、实时生产需求的制造商。
协作机器人灵活轻量的特征,使其在创造之初就是为了处理对负载要求不高的任务,但如今随着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一些高负载化的工作也同样需要协作机器人的精细化操作,在需求的引领下协作机器人也向着高负载方向发展,如今已超过20kg,可应用范围大大增长。
当然,协作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也并非一成不变,它本来也是前几年才随着市场需求和新技术的出现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终究只有紧跟时代风向,才能一直站在“风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