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甄瑶
编辑|李国政
【资料图】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6月13日,很多人的手机收到一则群发广告短信。
短信称:“蔚来全系新车起售价下调3万元,首任车主享受超长质保、6年免费车联网、终身免费道路救援。且2023年6月12日-2023年7月31日期间支付定金的新车用户,可选购超值“权益升级包”获得终身免费换电……”
这表明,在交付量和多项收入指标下降的双重压力之下,过去坚称不降价的蔚来汽车现在妥协了。
12日官宣降价前3天,蔚来发布2023年一季度财报,其中多项核心经营数据很难看。
今年一季度,其营业收入为106.8亿元,同比增长7.73%,但明显低于此前123亿元的市场预期;归母净利润为-48.04亿元,同比扩大了1.6倍。
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价格战频发,造车新势力都面临激烈的竞争。蔚来销量基本与去年三季度持平,但销售毛利率为1.52%,与去年同期的14.6%相比,降低13.1个百分点。
今年5月,新能源汽车再次领跑市场销量。比亚迪以23.9万辆傲视群雄;广汽埃安销量4.5万辆;理想汽车继续高歌猛进,交付新车2.83万辆,同比增长146%。相比之下,蔚来仅交付6100辆,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7.5%,颓势明显。
“不就这一两个月交付低一点么,多大点事。”针对友商故意带节奏说蔚来不行了等网络热议,蔚来汽车创始人、CEO李斌颇为自信,坦然地表示蔚来账上还有几百亿,市值好歹还有一千亿港币,虽然比原来降了不少,但总有一天会涨回去。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转型阶段的一股新兴力量,包括蔚来在内的造车新势力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从历年发展来看,2020年是造车新势力穿越生死线的一年。这一年,他们经历寒冬后迎来了春天,更展开新一轮洗牌。
一方面,拜腾、博郡、赛麟等相继爆雷;另一方面,在资本追捧、技术加持下,叠加在赛道上坚守,蔚来、小鹏、理想最终在年底收到了回报,股价疯涨、市值翻倍。
然而,没等它们喘口气,传统汽车大厂“创二代”崛起,成为强大的竞争对手。
到2022年,造车新势力在动荡中开启又一轮淘汰赛。威马汽车被曝处境艰难,自游家发致歉信称短期内无法交付,恒大汽车“进了ICU”,爱驰汽车连续多月延迟发放工资,天际汽车停工停产,雷丁汽车申请了破产……
危机之中的蔚来和小鹏,都渴望能触底反弹,因为活下来的首要前提是规模。“经过6月份爬产,ES6在7月份有信心达到月销1万辆。第二代技术平台车型也有望让蔚来月均销量2万辆。”李斌近期表示。
小鹏也让外界看到重新站起来的希望——今年6月12日,小鹏汽车官方宣布,旗下车型G6在开启预售72小时之后,支付2000元的预订用户超过2.5万人。
不过,整体上看,“蔚小理”们仍然游走在上岸与崩盘边缘,这些造车新势力都在苦苦寻求拿什么来拯救销量。
01.
淘汰赛依旧
现在,“蔚小理”的2023年一季度成绩单均已出炉。
分析这3家车企一季度财务数据和经营情况可以发现,分化加剧、交付压力、冷热不均、资本退潮、外界质疑等词汇,仍在它们头上交织盘旋。
相比之下,理想汽车在逆势突围带队领跑,无论是交付量,还是业绩表现,均更胜一筹。小鹏和蔚来仍处于低迷状态,“活下去”仍是二者当前重要任务。
从核心指标净利润来看,一季度,理想净利润9.34亿元,同比增长超1倍,环比去年第四季度净利润2.65亿元,增长6.69亿元,率先实现连续季度盈利。
不过,快速增长的理想面临两大阻挠:一方面,其下一步意在纯电市场,届时或将遭遇充电网络、资金需求、时间以及蔚来小鹏先发优势等压力。
另一方面,混动市场日渐拥挤,尤其是在中大型SUV领域,魏牌蓝山、长安福特锐界L、问界M7等车型将与其展开激烈竞争。
再看小鹏和蔚来,二者仍亏损,前者一季度净亏损23.4亿元,去年同期为17亿元。
“我们核心的驱动力只有两个字——成长。成长是两部分组成的闭环:一个是学习,一个是训练。”6月13日晚,理想汽车CEO李想在微博发布长文,谈理想汽车的驱动力,但字里行间中恰似在说给蔚来和小鹏听,又像是在为造车新势力阵营集体发声。
不妨来看看新势力走过的路。2017年,中国有400家车企,其中100家有销量规模,300家被认为是PPT造车的新势力车企。2018年,蔚来、威马、小鹏等跨过交付大关,开启市场化赛道角逐。2022年,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只剩下50多家车企还有规模销量,很多车企一年只有数百或者数千辆的销量。
短短5年里,造车企业从数百家变成了50余家,大部分被淘汰出局。其中,造车新势力销量排行榜仅存理想、哪吒、零跑、蔚来、小鹏、创维等少数品牌。
如今,造车新势力都面临三方面的压力。
其一,5年量产交付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补贴终止、资金承压等问题,让他们备受考验。
其二,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加速反攻,比亚迪、广汽埃安、吉利极氪、长安深蓝、东风岚图、上汽智己/飞凡、北汽极狐等“创二代”品牌揭竿而起,已占领市场主流地位。
其三,资本退潮。一方面,“蔚小理”股价接连下挫。2020年11月,“蔚小理”在特斯拉带动以及新能源风潮下,股价与市值均经历了暴涨,迎来了高光时刻。但是自2021年后,3家车企的股价接连下挫进入冬眠期。销量出彩的理想,其股价反弹较大,但离峰值仍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融资进入低潮,生存空间进一步收窄。进入2023年,“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很少向外界传递出融资信息。反观“创二代”如极氪、岚图、阿维塔、智己等,却不断获得资本青睐。
今年2月,极氪宣布完成7.5亿美元(约合51亿元)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约合888亿元)。6月,岚图汽车获多家银行授信150亿元,6月13日与工商银行等六大行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
从A轮融资获得的资金看,无论是阿维塔、岚图、埃安,还是近期的极氪,均高于“蔚小理”3家A轮融资之和。这些“创二代”除了拿到更多的资金,还有着自家母公司的技术支持,更有利于市场布局。
在“创二代”崛起的背景之下,“蔚小理”原本的先发优势逐步减弱,资金链和市场销量让他们如履薄冰。
02.
烧钱造车窗口期
造车只有形成规模效益,才能有效分摊支出成本,实现自我造血。
“目前,新势力还处在创业期,月销量过万仅仅是生存门槛,距离持续盈利还相当远。”有业内人士认为,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加上资本市场日趋冷静,使得造车新势力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大,这加剧其生存危机。
虽然量产是新势力最大的现实问题,但资金亦必不可少,没有财力支撑,量产就无从谈起。
在现金储备方面,截至2022年底,“蔚小理”分别为455亿元、382.5亿元、584.5亿元。短期来看,3家企业的现金流没有大问题,但新能源汽车至今基本上是赔钱买卖,整个行业内,目前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家头部实现年度盈利。
不达规模,就难逃亏损魔咒。
2022年,蔚来和小鹏全年净亏损分别为144.4亿元和91.4亿元;精于成本控制的理想,净亏损也超20亿元,为20.3亿元。3家车企当年亏损总额为255亿元,同比扩大近1.8倍。
在毛利率层面,去年,理想毛利率为19.1%,尽管比2021年的20.6%下滑1.5个百分点,但很接近李想“20%(毛利率)是健康而又良心”的标准。
蔚来是3家车企中毛利率下滑最严重的,从2021年的20.1%下滑至2022年的13.7%,下滑幅度接近小鹏2022年总体毛利率即9.4%。
李斌曾说,200亿元是造车的门槛,没有这笔资金准备,最好别想进来。虽然这一观点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从PPT到新车亮相,再到量产,造车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
据统计,2016-2022年这7年间,仅蔚来一家累计亏损高达近600亿元。当然,即使是特斯拉,也是在亏损十几年后,才于2020年第一次实现年度盈利。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坚持大额研发投入以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等战略性亏损的前提下,造车新势力需要达到30万辆左右的年交付规模,才有望扭亏。
“规模化是大势所趋,新能源车企年销量要达到50万辆才能盈利,达到500万辆才能活得好。”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近期表示。
然而,今年1-5月,理想、哪吒、零跑、蔚来和小鹏累计销量依次为10.65万辆、5.03万辆、3.12万辆、4.38万辆3.28万辆。按照前述30万或50万辆的标准,从目前销量走势来看,造车新势力距离赚钱还有很长的距离。
威马快速陨落,就再次为这个群体敲醒警钟。近日,威马由于融资链断裂,资金链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的信息频上热搜。
回看其发展过程,威马在创立初期,吸金能力惊人。2017年2月以来,完成4轮12次融资,融资总额超过300亿元。股东阵营堪称星光熠熠,腾讯、百度、李嘉诚、何鸿燊家族、红杉等巨头云集。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威马阻力加大。2019-2021年,它净亏损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82.06亿元,3年累计亏损174.35亿元,而同期累计销量不足8万辆。在接连亏损和销量受阻的情况之下,威马最终败下阵来。
“新势力闯进决赛圈,销量规模是一部分,毛利率和净利润才是受资本青睐的筹码,否则,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将难以生存。”中信证券相关人士表示,去年以来,包括“蔚小理”在内的新势力均提到了降本增效、成本优化控制——它们必须打破“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魔咒。
在新能源板块,难过的也不止新势力,绝大多数合资品牌和中国品牌也在艰难求生。
在6月9日召开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会议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真正盈利的电动车品牌就两三个。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判断,未来销量还有空间,但是两位数增长不大可能,而是微增长。
就连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的“掌门人”王传福亦发出警告。
今年6月8日,在比亚迪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王传福表示,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不竞争不会有繁荣,竞争才有优胜劣汰。
“企业制胜,首先要有核心科技。新能源汽车变革是一场技术革命,有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活下来。如果只是简单拼装,活下来的概率很小。”王传福说。
包括新势力在内,每个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应扪心自问:自己的核心科技是什么?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