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2年底娱乐圈劲爆的瓜竟然由一个床垫引起,汪小菲大S的离婚骂战依然被街谈巷议,不过这个过程中意外火爆甚至被“反向种草”的竟然是一款天价床垫,虽然种种传闻可能并非真实,但是,无论是大明星还是普通消费者对待睡眠的重视程度可见并无不同。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智能睡眠产品越来越多,尤其是智能床垫行业,吸引了大量的布局者,产品功能更是丰富多样,不过,智能床垫究竟是科技之光还是智商税,仍然有不少用户对此心怀疑虑。
心理压力成影响睡眠主要因素 智能床垫有用没用?
【资料图】
据Mob 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国民睡眠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国民睡眠时长在过去十年里缩短了1.44个小时,67%的人认为心理压力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在睡眠困扰选项中,“入睡难、易醒以及失眠”是三项最重要因素。该报告还指出,改善睡眠质量需“内外兼顾”,外在因素中,改善寝具为最有效的助眠方式,床垫、枕头都是用户最佳选择。
京东发布的《2022年睡眠消费报告》显示,2021年“智能床垫”搜索量年同比增长426%,智能床垫的销售量同比增长了2.4倍,26-35岁年龄段人群智能床的成交额同比增长106%。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沈琳认为,“目前我国智能床垫估计规模在几十亿元左右,未来成长空间较大。整体来看,以主流床垫品牌竞争为主,譬如慕斯、顾家、喜临门及梦百合等,占据70%;同时加入新兴企业,譬如小米、舒福德、智联乐家等,占据30%左右。”
回到智能床垫的功能上来,这也是大众讨论最多的地方,从各个企业发布的智能床垫新品来看,目前智能床垫的智能功能主要表现在“可调节高度、健康监测报告、放松睡眠及按摩、左右分区等”。
这些智能功能是不是智商税见仁见智,不过,产品利润率绝对可观,查询电商网站,智能床垫产品动辄都是几万元,以传统家居企业为例,2021年,喜临门、梦百合、顾家家居、慕思的床垫业务收入分别为39.61亿、37.48亿、33.38亿、32.18亿元,床垫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6.17%、25.51%、33.32%、57.23%,虽然各家企业并未详细公布普通床垫与智能床垫的具体毛利率数据,但是从公布的数据看床垫整体的毛利率已然是非常高了,值得一提的是,各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也不过2.36%、1.53%、1.65%、2.39%。
新兴的科技企业也并没有比传统企业优秀多少,以同样主打智能床垫产品的趣睡科技为例,据趣睡科技招股书显示,趣睡科技近三年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14%、1.28%以及1.70%,其更是采用“外包生产方式”,也就是企业并不直接涉及生产环节。
沈琳认为,“睡眠伴随人生的1/3,意义重大,需要更多智能化、科技化的因素在里面。只是目前智能床垫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智能与科技化含量不高。”不过可观的利润与较低的成本仍然吸引着大量的企业入局。
赛道现无序竞争乱象 企业重营销轻研发
随着赛道的火热,一系列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艾媒咨询认为,“智能床垫呈现功能同质化,功能主要覆盖睡眠监测及角度调节,智能化程度需要提升。”
有媒体曾经报道,慕思创始人王炳坤曾表示,整个寝具行业都存在夸大宣传的问题,延续到智能床垫产品上,可能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今年前三季度,喜临门、慕思、梦百合的销售费用分别为 9.83 亿、 10.50 亿、10.04 亿,占营收比重分别为17.12%、 25.28%、16.55%,对比前文提到的研发投入占比,“重营销、轻研发”现象严重。
沈琳认为,“目前智能床垫行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标准,国内基本是无序竞争,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导致整体行业比较混乱;二是消费者对智能床垫缺乏有效的认知,对智能床垫各属性也是没有清晰的判断,都是跟着宣传与概念走。”
目前来看,床垫行业无论是原料还是技术其实并不透明,正如熟悉床垫行业的某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通过感官来区别床垫的优劣,而各个厂家所宣称的智能睡眠技术究竟对睡眠效用如何,目前也并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方法,更多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不过,睡眠经济的广阔蓝海已经显现,早在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就将睡眠健康纳入主要行动指标,正式提出中国的睡眠时长标准。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2020年间,国内睡眠经济的市场规模已从2616.3亿元增长至3778.6亿元,增长44.42%,预测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智能床垫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尽快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避免鱼龙混杂给行业带来的伤害,沈琳表示,“未来智能床垫,肯定是要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真正服务于消费者,而不是鱼龙混杂。同时,需要对消费者普及智能床垫知识教育,也需要各机构包括政府,共同加入进来,一起进行探讨、宣传与监督,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智能床垫。”
希望下一次,床垫能再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并非因为娱乐事件,而是确实能打动人心的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