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在2022年首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增长。

在多项政策利好推动下,今年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投融资热度持续升温。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发行绿色债券40只,发行规模合计692.92亿元,其中11只为“碳中和”债券,规模143.19亿元。整体来看,今年1月的绿色债券发行量为去年同期的4倍多,发行规模约为7倍多。

业内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绿色金融在助力“双碳”目标的同时,也为经济稳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绿色债券市场迎来发展黄金期

如果说2016年被誉为中国绿色金融元年,那么刚刚过去的2021年可谓绿色金融崛起之年。

2021年以来,随着推进碳中和目标步伐明显加快,我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可持续投融资等绿色金融市场驶入快车道,金融机构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日前,来自中诚信绿金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绿色中期票据规模占比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22年1月绿色债券发行占比分别为7.11%和8.42%。从绿色债券占债券市场整体规模来看,整个1月份绿色债券占整体债券市场规模占比为3.65%,相比2021年全年2.05%有明显增长。

根据中国交易商协会最新发布数据,2021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6072.42亿元,同比增长168.32%。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16万亿元,发行及存量规模均稳居全市场第一。

在2021年高基数的基础上,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在2022年依然热度不减,和去年以来我国出台的多项支持政策息息相关。

随着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22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1月21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要稳步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也提出,要加快绿色债券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债券发行和交易大幅增长,绿色债券成本优势逐步显现,为实体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实体部门发行人占比持续提升,绿色债券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加直接,金融机构服务绿色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产品工具创新活跃,这些都为市场面向高速高质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绿色金融成多地重点工作方向

除绿色债券外,去年11月央行创设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发放,目前也进入落地阶段。开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陆续披露了获得央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情况。其中,农业银行获得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113.68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获得102.67亿元,目前均已下发至碳减排领域项目。

更多社会资本也在积极通过多种方式介入绿色金融投融资。今年1月,IDG资本联合基金战略投资方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国内首只零碳科技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人民,首期募资规模为50亿元人民

地方层面,随着《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出炉,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陆续发布了金融业“十四五”发展目标。其中,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地已将“绿色金融发展”列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方向。

广东和浙江将绿色信贷数据列入了“金融改革发展主要预期指标表”。北京、广西、河南、武汉等地也表示,将在“十四五”期间积极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值得一提的是,2月17日,武汉市在全国首创推出“绿保贷”业务,银行面向企业创新推出绿色企业保证保险贷款,政府、保险公司共同分担贷款风险,以解决技术科技型绿色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痛点。截至2021年末,湖北省绿色贷款余额7015.33亿元,比年初增长27.81%,总量居中部六省首位,发展明显提速。

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最新研究估算,从2021到2050年,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需求总额将达487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30年中国需在该领域年均投入超16万亿元,其中约90%的资金需要通过金融市场筹集,另有约10%来自政府财政。通过绿色金融体系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洁交通、绿色建筑和低碳制造等领域。

业内专家表示,回报率是吸引社会资本的重要条件,这需要金融和监管类的激励机制来降低融资成本和提高项目收益,以帮助投资者拥有合理的资本回报。

央行也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做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功能,将成为金融业的重点工作。(记者 李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