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125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中标利率为2.75%,此外,开展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


(资料图片)

据统计,自去年8月,央行将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下降10个基点后,这已经是MLF利率连续第9个月保持不变。

消息面上,当前1YAAA级CD利率和10Y国债收益率分别降至了2.43%和2.71%,均已处于2.75%的1YMLF利率之下。

此外,4月起部分中小银行以及股份行陆续下调存款利率,以及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在5月15日迎来调整,再加上4月社融信贷不及预期,央行是否会降息成为市场核心关注点。

央行是否会降息?多家券商解读

中信证券指出,MLF降息的紧迫性不强。央行行长易纲曾在3月公开表示目前实际利率的水平是比较合适,且4月28日政治局会议对一季度的经济复苏给予充分肯定。

据了解,央行上一次调整MLF利率要追溯到去年8月,当时出手将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同时分别下降10个基点,随后一直按兵不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411031133

华创证券认为目前肯定是有降息预期,并且市场已经交易了部分降息的幅度,10年国债低于2.75%的MLF。但不好评估究竟目前市场已经隐含了多少降息的预期幅度。因为即使不降息或者不加息,此前的市场充分证明10年国债围绕MLF上下波动:经济好的时候,10年国债可以在MLF之上,例如今年一季度,市场对经济乐观,10年国债超过MLF,这个时候市场肯定也没有加息的预期;当经济低迷的时候,即使不降息,10年国债也可以低于MLF。

光大证券表示,MLF利率是央行政策利率,其会对市场利率形成引导,认为市场利率降了就要倒逼政策利率下降是搞反了因果关系。实证地看,1YCD和10Y国债的收益率是基本围绕MLF利率为中枢波动的,市场利率常有小幅低于政策利率的时候,但“低于”并不必然对应于MLF利率的降息。

东方金诚表示,MLF利率最终能否下调,将主要取决于后期经济修复动能。历史数据显示,市场利率下行并非判断政策性降息的可靠风向标。若接下来经济修复势头出现较大幅度下行波动,不能完全排除降息提上政策议程的可能,但短期内MLF利率下调的概率不大。在3月降准落地、新安排1.2万亿减税降费措施后,二季度宏观政策整体上会处于“观察期”,重点是加大现有措施落实力度,同时密切观察宏观经济修复态势,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走势。

多家银行下调利率,释放什么信号?

近日,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陆续公告称,将调整通知存款与协定存款的利率,并于5月15日起正式执行。其中,桂林银行对通知存款各期限存款产品利率和单位协定存款利率下调幅度高达55个BP(基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平安银行、桂林银行、东营银行、四川天府银行、河北安平农商银行、武强农商银行、新疆布尔津喀纳斯农村商业银行、霸州舜丰村镇银行、广西容县桂银村镇银行、罗山农商银行、宜宾市商业银行、深圳光明沪农商村镇银行等13家银行发布了调整协定存款利率及通知存款利率的公告。

如此密集调整,对相关银行有何好处,又释放什么信号?

据证券日报报道,部分银行两类存款利率下调的一个功效就是可以部分减轻银行息差压力,让银行体系运转更健康。

在巩固经济复苏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应该将货币政策的利好兑现为提升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重点方向就是要解决“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的问题。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障银行负债稳定,而保持合理息差是其实现稳健经营的前提。今年以来,多家上市银行净息差跌破1.8%的警戒线。部分银行两类存款利率的下调,有助于引导银行对公活期存款成本下降,合理修复银行息差,增强银行内生资本补充能力,稳定银行盈利预期。

部分银行两类存款利率下调的另一个功效就是促使存款“搬家”。央行最新公布数据显示,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7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存款总量与增速都高于人民币贷款。但这种形势正在发生变化,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这与央行4月初发布的今年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消费和投资占比提升而储蓄明显下降的特点相契合。另有数据显示,12家理财公司4月末管理规模单月回升近1.2万亿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投资与消费也是存款“搬家”的重要领域。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也是各项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的出发点。在借贷层面,部分银行两类存款利率下调将带动终端贷款利率下行,进而提高居民和市场主体的借贷意愿。这部分主要是包括住房在内的大额消费,以及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意愿。

证券日报指出,此次部分银行两类存款利率下调向市场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在路上,还需依据市场环境和实体经济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未来存款利率调整的主要指标包括是否有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以及是否符合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和“盘活存量资金”的要求。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澎湃新闻、第一财经、证券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