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被称为“五年来最火端午”,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6亿人次,同比增长32.3%,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旅游趋势正在显现,以Citywalk为代表的新型旅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


(资料图)

相比于日行三万步的“特种兵式”旅游的快节奏,以及“蹭老年旅行团的黄昏游”的悠哉松弛,Citywalk显得更为多元,这种集合了社交、文博和旅游三合一特性的旅行方式,学名叫做“城市漫游”,更为通俗的则叫“轧马路”。

从北京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中轴线,到上海静安区潮人聚集的“巨富长”一带,从广州遍布美食的荔湾老城区,到成都充满了烟火气的玉林片区,年轻游客成群结队穿梭于各种老字号、咖啡店、文化地标之间,解锁一条条充满着未知趣味与可能性的城市漫游路线。

区别于无目的、无组织的“暴走”,Citywalk的概念最早来源于英国伦敦,指的是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参与者有计划地行走在一条独特的城市路线上,以旅游视角探索城市的变迁、历史与文化,时尚与创新,是一种人文旅游化的新生活方式。

因此,Citywalk能帮助参与者更加聚焦城市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很多路线就像行走在“露天博物馆”之中。

上海武康大楼图片来源:新华社

逐步兴起

Citywalk首先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兴起,目前正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扩展。此前,小红书发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趋势》中,Citywalk就已位列第五,与之一起上榜的还有“随手环保”“山系生活”等全新的生活风尚。

从客群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期待新的旅行方式的外地游客;对城市人文历史感兴趣的本地居民;一些小众的城市传统文化及街头文化爱好者。

对外地游客来说,Citywalk是深入感受另一座城市生活休闲、历史文化的新鲜方式;对本地人来说,Citywalk则是发掘家门口“宝藏”打卡地的惊喜之旅。

定居日本的自由职业者Amber,平时十分热爱旅行。在她看来,经历了与外部世界的“暂时失联”后,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放到周遭,在熟知之地寻找未知乐趣,既是与现实的和解,也是一种对本地性的回归。

目前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仅有大量的Citywalk路线分享,还有专门的组织者发布的相关活动。另外,也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寻找“Citywalk搭子”,结伴漫游城市。

在携程、同程、飞猪、马蜂窝等旅游平台上,探寻老城区、寻味特色小吃、寻访民间文化、鉴赏艺术展览是当下“Citywalk”的热门主题。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来自深圳的白领Sylvie则时常飞到不同的国家,探索城市的人文历史,在她的印象里,最早是在Airbnb上看到各种主题的Citywalk活动。她时常调侃自己所在的城市是“文化荒漠”。“我比较希望参与到北京或上海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Citywalk线路。”

近几年,内地城市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Citywalk组织。长沙的久贰工作室深耕城市漫游,基于长沙本地特色,推出了数十条Citywalk路线。像是从“长沙十二时辰”书店出发,穿行整个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寻找文夕大火中幸存的古建。

来自上海的时尚旅行博主“酷卡麼”认为,Citywalk应该是像散步一样,不用刻意去打卡网红景点,而是追随自己的内心感受,放慢脚步去体验一座城市。“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景点趋同化越发明显。Citywalk能让大家看到这座城市更核心、更具特色的东西。”

作为一名长居上海的文旅人,除了探索这座超大城市的Citywalk路线,她也越来越倾心于一些充满了自然禀赋的内地城市,像是西藏的林芝。“我非常喜欢去林芝漫步,这里植被茂盛,也不会让人有高原反应,这里有雪山和大峡谷,(来这里的人)可以欣赏到一派避世的田园风光。”

她也建议,虽然目前Citywalk的旅行方式火了起来,但在路线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式开发”,不要搭建那些与自然环境相违和的建筑,要真正地尊重在地文化。

上海白马咖啡馆图片来源:新华社

重建“连接”

Citywalk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交场景——参与者可以在行走和探索中形成团队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线路,分享生活故事。

无疑,“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寻常的城市里探索不寻常”是Citywalk吸引当下年轻人参与的关键所在。正如人类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所言,“通过旅游,人可以有限度地摆脱例行事务和日常活动,让感官投入一连串刺激活动,与平日的平凡无奇形成强烈对比。”

穷游网线下事业部负责人林毅指出,相较于其他旅行方式,Citywalk有其独特的优势,“介绍当地文化和景点,引导游客像当地人一样感受那里的生活、文化气息,真正体验当地生活细节;参与成员间志趣相投,有利于他们的深度交流和交往。”

有的人喜欢在品尝咖啡、享受美食、探访历史建筑的路途中,重拾起人与人的“连接”;有的人则喜欢观察一座城市的尺度,比如建筑的高度、街道的宽度、便民设施的密度等等,去探索与体验个人与城市的“连接”。

游客在广州永庆坊里漫走图片来源:新华社

落地一座城市,第一件事便是买一张地图,对于资深建筑业者Cello而言,这是“最原始”的丈量城市的方式。

“我喜欢循着文脉,看一座城市博物馆、艺术馆的建筑布局,或是漫无目的地进入到巷子深处观察本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植被生长的状态,”Cello告诉笔者,“这样你会感觉到生活是‘落地’的,你与这个世界是紧密连接的,而不是‘悬浮’于互联网之上。”

“像是有次我在台北的街头,因为拍摄一户人家门口的植物,而被好心地邀请到家里做客吃饭,我非常期待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某种程度上,Citywalk更似一种“积极的抵抗”,它打破了过度商业化的传统旅游模式。但对于时常游走于街头的艺术家莫倪健而言,“Citywalk的兴起只不过表明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在户外玩耍、行走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那种有专人带领的Citywalk并未摆脱传统旅游的‘窠臼’。”

这位热衷于寻找公共空间“遗留之物”,重塑“生活景观”的艺术家认为,“我们现在所谈论的避开网红打卡地的Citywalk,听起来也会逐渐成为一种网红方式。”

漫步在成都街头的市民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仍然小众

以Citywalk为代表的“本地深度游”“微旅游”的火爆,其本质是文旅融合升级的体现。

笔者也观察到,随同“城市更新”过程,Citywalk将城市中的人文资源与自然禀赋持续激活,无形中促进现有休闲资源的升级活化。工业遗存、古时街巷、文创街区等具有时代感的老地标,成为了Citywalk的热门之选。

此前一些触觉敏锐的旅游目的地,如北京、山东等地已经将“城市漫游”列入了促进文化旅游休闲的行动方案,像是上海也专门开设了公交巴士组成的Citywalk路线。

但从现状来看,Citywalk仍属于相对小众的活动,通常是一些小团体自主发起,盈利性不强,组织度也较弱,休闲社交成分更多,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与越来越火爆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困于市场认知度及接受度,Citywalk始终存在“变现难”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Citywalk不需要过多的装备和攻略,导致普遍价格较低,只能勉强覆盖成本。当作引流产品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想要盈利却较为困难。”

对整个行业而言,未来无疑应该做更多的业态延伸,如与当地的艺文机构、社区商户、博物馆等进行跨界合作,推出更多的新玩法,或者与更多的城市联动,进一步探索盈利的可能性。

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游玩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Citywalk的发源地伦敦,London Walk(伦敦漫步)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IP,开发出100余条城市徒步线路;而在巴黎、阿姆斯特丹、京都等Citywalk盛行的城市,其线路规划也进入到更加细分化、人性化的阶段。

谈及国内的Citywalk路线,Amber向记者分享到,“像是广州白云山周边规划了不同的Citywalk路线,绝大部分路况良好,除了贯穿中部和南部的车道,各种仅容行人通过的分支步道更富于探索趣味,尤其以山岳北部的林中小径和孖髻岭展望台为最。从高处南望,自山脚铺开的广州市景一览无余,日落时刻十分迷人。”

在她看来,Citywalk路线涉及的建筑或景物应该尽量忠于原貌,并以可读性高的方式丰富其故事性与信息量,减少人工干预和装饰,避免风格趋同。“同时,还可开发更多以Citywalk为主题的线上社区,融入地图和定位功能,用户可以分享实时的路线和路况,增加趣味性与粘性。”

最近,在西南地区深入考察的Cello向记者分享了她的观察,“其实,国内许多中小城市本身是非常值得用Citywalk的方式去探索的,但其老建筑都留存得较少,博物馆里的东西相对大城市来说也很少,很难看到在地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这点应该引起大家关注。”

本文作者系天府文创云记者谢陶,转载合作相关可搜索“天府文创云”公众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