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超500天,今日(28日)“恒大系”中最关键的成员中国恒大(03333.HK)终于复牌。与前几家实现复牌的港股房企情况相同,中国恒大的股价在复牌当日同样呈现“暴跌”走势,上午9时,港股开盘,中国恒大股价大跌86.67%,报0.22港元/股,沦为“仙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截至收盘,中国恒大跌78.79%报0.35港元/股,总市值46亿港元。

停牌超过17个月

中国恒大在2022年3月21日开始停牌,到当前已经停牌超过17个月。按照港交所的规定,若停牌18个月至2023年9月21日,中国恒大将面临“摘牌”的风险。如今中国恒大在最后关头实现了复牌,解除了退市摘牌的风险。

据第一财经,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中国恒大复牌后,对于其恢复H股融资渠道、稳健经营、保交楼等工作都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8月27日晚,该公司披露2023年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中国恒大实现收入1281.8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业务的收入为1200.7亿元;毛利人民币98.0亿元,毛利率约为7.64%。报告期内净亏损约为392.5亿元,较上年同期超860亿元的净亏损出现收窄。

28日午间,中国恒大又在港交所公告,公司决定延长供恒大协议安排债权人考虑、理解和评估恒大协议安排条款的期限,并给予恒大协议安排债权人更多时间考虑本集团近期发展,因此,恒大协议安排会议将延期29天至9月26日举行。为尽可能使恒大协议安排、景程协议安排和天基协议安排的时间表保持一致,景程协议安排会议和天基协议安排会议将延期28天至9月25日举行。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今年以来,中国恒大在恢复复牌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就在8月21日,中国恒大发布《内控评估及对前任审计师提出的某些问题检讨的主要结果》。此次公告实际上是恒大对长时间停牌的应对动作,对内部问题进行主动检讨和整改,以争取在最终期限内积极复牌。

因此,中国恒大在8月21日发布相关内控评估报告,恒大董事会在报告中还表示,恒大集团已提升内控体系及流程,并足以根据上市规则履行本公司责任并保障本公司之权益。

除了递交内控评估报告,中国恒大还在今年7月密集补发了2021年以来的三份财报,并在近期积极应用美国破产保护法,解决境外债务等问题。

根据今年7月中国恒大发布的2021年报和2022年报,2022年实现收入2301亿元,2022年净亏损1258亿元,叠加2021年净亏损6862亿元后,近两年合计亏损达到8120亿元,截至2022年末,负债总额2.44万亿元。

恒大系三家公司均已复牌

截至28日,恒大系三家主要上市公司均已实现复牌。

停牌17个月的恒大物业于8月3日复牌,当日下跌近50%。

8月24日,恒大物业发布的2023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实现收入61.45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57.88亿元增长6.2%。

利润方面较2022年同期有明显提升。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毛利润约人民币14.99亿元,毛利率约为24.4%,同比增加约2.2个百分点;净利润约人民币7.9亿元,同比增长38.4%;净利率约为12.9%,同比增加约3.0个百分点。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约人民币7.8亿元,每股基本盈利约人民币0.07元。

为了减少来自母公司的不利影响,恒大物业将市场化拓展作为提升管理规模及效益的主要增长方式。上半年,关联方只贡献了1.1%的收入,新增的合约面积中也有93.3%来自第三方。该公司表示,已基本脱离对关联方业务的依赖。

7月28日,停牌约16个月的恒大汽车成为首个复牌的恒大系上市公司,当日暴跌68%。

8月25日,恒大汽车发布半年报,期内恒大汽车完成了地产业务剥离,降低净负债431亿元。并将通过债转股减债173亿元。数据显示,恒大汽车上半年亏损68.7亿元,其中有10.6亿元为原地产业务亏损、37.2亿元为资产处置、资产减值等非经营性亏损,汽车业务真正的经营性亏损仅20.9亿元(当中还包括5.1亿元的借款利息,债转股落实后将不再新增)。

值得一提的是,8月14日晚,恒大汽车获得由阿联酋国家主权基金持股的美股上市公司纽顿集团(NWTN)首笔5亿美元战略投资(约合人民币36.3亿元),另有6亿人民币过渡资金将自公告后5个工作日开始陆续到账。

所有战投资金全部用于恒大汽车天津工厂,确保恒驰5的正常生产和恒驰6、7的陆续量产。

交易完成后,纽顿集团将持有恒大汽车总股本27.5%,成为单一最大股东及一致行动集团的最大股东;中国恒大的持股则由58.54%摊薄至46.86%。

而在此前6月份恒大汽车曾发出公告,披露被广泛关注的造车近况:2023年5月,恒驰恢复生产,截至5月底交付超1000辆。

截至目前,恒大汽车和恒大物业的市值分别为131亿港元和72亿港元。

编辑|卢祥勇 杜波盖源源

校对|程鹏

封面图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证券时报、第一财经、每经App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