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财大绿金院)共同发布《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2022—2023)》(以下简称《行动报告》),并对金融、医疗保健、房地产、交通运输、互联网、日常消费和新能源等七大重点行业的ESG(环境、社会、治理)表现进行了分析。
虽然上市公司践行ESG理念均聚焦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但由于不同行业生产运作差异较大,不同行业对三个维度的侧重程度均不一样,所需要重点考量的关键ESG议题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重点行业的ESG表现进行观察,具有现实的标杆价值和参考意义。本期结合《行动报告》,对我国医疗保健行业ESG实践表现进行观察。
(相关资料图)
自7月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已有十余家医药企业终止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核心原因之一就是监管层在对这些公司问询时提到的“销售费用过高”问题。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公司在治理方面需加强风险防患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中财大绿金院发布的《行动报告》显示,从总体来看,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ESG综合表现为中等水平:超半数以上企业(约53.21%)的评级集中在B(含B+、B、B-)与C(含C+、C、C-);评级为A(含A+、A、A-)的企业占比为23.81%,但仅有4.35%的企业为A+,说明业内仍普遍缺少ESG领先企业。
《行动报告》中对医疗行业E、S、G三个维度分别评级的结果显示,治理维度综合表现欠佳:C和D级占比均分别高于A和B级,且二者占比占总体比例一半以上。
在实质性议题的陈述和实施方面,我国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已通过参考、借鉴国际标准,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进一步细化,形成了一批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关键ESG指标和内容,比如有毒及危险物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包装等。
仅有4.35%企业ESG评级为A+
根据万得一级行业划分标准,医疗保健行业(涵盖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等领域)上市公司共有483家,其ESG评级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行动报告》截图
从各等级占比分布来看,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ESG评级较为平均——获得A(含A+、A、A-)的企业占比为23.81%;30.43%的企业获B(含B+、B、B-);获得C(含C+、C、C-)的企业占比为22.77%;另有22.98%的企业评级为D(含D+、D、D-),总体表现中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23.81%的企业评级为A,但仅有4.35%企业评级为A+,说明业内缺少ESG领先企业。且从下列三个维度的具体评级分布来看,四个级别的结果也较为平均,其中治理维度的C和D级占总体比例一半以上,说明企业该方面的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片来源:《行动报告》截图
在行业实质性议题展示方面,目前国际主流ESG标准面对医疗保健行业ESG发展的关注主要聚焦在公司治理、产品安全与质量、人力资本、碳排放和废弃物管理等方面。例如,根据SASB(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实质性地图(Materiality Map),医疗保健行业作为一级行业主要涵盖了6个子行业,汇总各个子行业的核心议题,在环境、社会、治理方面分别设置了核心指标。
环境方面主要为温室气体排放、能源管理、废物和危险材料管理。社会责任方面的议题又被进一步划分为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前者主要为产品质量和安全、销售实践和产品标签、渠道和能力建设、数据安全、客户福利、人权和社区关系等;后者涵盖员工参与度、多样性和包容性、员工健康与安全等议题。治理方面主要包含商业模式与创新、产品设计和生命周期管理、气候变化的物理影响、领导与治理、商业道德等。
企业下沉基层市场将助力乡村振兴
在参考和借鉴国际ESG实质性议题标准的同时,结合国内部分头部医疗保健行业企业可进一步识别形成中国医疗保健行业关键ESG议题。比如,环境维度的议题被更进一步细化,包括医疗废弃物在内的各类排放物及废弃物管理、有毒及危险物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社会维度方面,医疗保险行业的关键议题主要集中在相关的医药产品质量及服务保障领域,如产品安全及质量、健康可及性及公共卫生安全等;在治理维度,相关科技创新与研发、知识产权及专利的保护是重点关注方向。
图片来源:《行动报告》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7月中下旬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不少存在腐败问题的医疗机构与医药、医疗相关企业及从业人员被查处,相信今后商业道德与反腐败也将成为医疗保健行业重要的ESG长期工作之一。
总的来说,通过分析和梳理我国A股医疗保健业上市公司的ESG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的ESG发展趋势。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国家陆续出台《“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针对医疗保健领域的“十四五”顶层规划,医疗保健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也逐渐清晰。
站在全产业链角度,未来还需进一步通过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规模化、体系化建设,在细分领域中培育形成产业主导重点企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可控,健全医疗保健储备体系,确保医疗药品与设备的稳定供应保障能力。此外,未来可以通过加速在生命科学、数字医疗等新兴领域布局,同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充分激活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端转移。
对于企业端而言,未来需要通过制造水平的革新与科技创新,强化药品、保健品、医疗设备等相关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同时提高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制造水平,有效控制生产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废弃物及危害品的处置,严格把控绿色安全生产风险水平。
此外,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引导下,企业可以通过打造“互联网+医疗”的模式进一步在基层下沉医疗市场,提高医疗保健产品与服务的普及性。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123033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