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至8日,2023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在深圳召开,这是腾讯2018年转型产业互联网以来每年最重要的活动,也是观察腾讯To B业务的窗口。今年大会的特别之处,在于腾讯混元大模型的正式亮相,也在于恰逢腾讯To B五周年。
在大会期间,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作为腾讯To B的掌舵人,他坦承作为一个拥有To C基因的企业转向To B“确实挺难的”,五年期间经历了不断试错的过程。其中最大的试错,来自腾讯早期为追求规模而大包大揽的集成模式,后续又及时调整让腾讯逐渐“减脂增肌”,追求业务健康可持续。
(资料图)
“比较清晰的是,我们一直都在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越来越To B的方向去发展。”汤道生说。而当下被腾讯寄予最大希望的解决问题工具,就是大模型。他认为,大模型是一场马拉松,目前才跑到一公里,提商业化还很早,当下首要的是让行业先用起来,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
图片来源:腾讯供图
谈To B五周年:探索中调整
2018年的“930”变革,揭开了腾讯To B的序幕,到今年9月正满五周年。腾讯从克服不适应开始,在摸索中调整,逐渐形成了规模。
腾讯2022年财报显示,腾讯的To B业务——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收入达到1771亿元,收入创年度新高,也是四大板块中唯一实现收入正增长的业务,同时也第一次超过腾讯收入“现金牛”游戏业务。直至今年第二季度,腾讯To B业务已经连续九个季度营收占比超过30%。
谈及To B五年的感受,汤道生表示:“原来好多人都是带着To C的业务经验,但To B赛道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它的商业本质、逻辑、成本结构、团队协作模式等等都是不同的。这五年,也是一个不断地摸索、试错、发现问题并改正的过程。”
其中最大的试错,来自腾讯最初曾强调规模,大包大揽式地承接业务后再分包给生态伙伴,导致牺牲了利润。2022年开始,腾讯及时转向,强调以自研产品为主后,逐渐从“集成者”转变为“被集成者”。对于这样的调整,腾讯的态度很坚决。
“我从来都没有犹豫过要不要走回头路,做健康可持续的业务一直是这么多年来腾讯做业务、做事情的基本原则。”汤道生说道,这个调整过程中“要想明白的是,到底什么指标最重要”。
他表示:“用来衡量业务发展的指标很多,简单粗暴地去看一个大的收入数字只是其中一个,但并不了解里面的结构有没有水分,例如转售、人力外包服务的比例。所以我们走被集成战略,应该是基于自研产品来发展,考核指标就转变成围绕产品来设定,确保负责具体产品模块的团队做到在行业里面的数一数二,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再例如,腾讯转向被集成后,专注做平台型的产品,而把将产品与行业适配、整合的这一环节交给合作伙伴。“所以在腾讯的行业线里面,有些研发团队做行业产品是没必要的,甚至可能跟合作伙伴有冲突。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脂肪’。而当减少了行业产品的研发,就可以把资源挤出来,可以增加服务客户的架构师,效率就上来了,‘肌肉’就锻炼出来了。”汤道生表示,“减脂增肌”是腾讯To B过去一点时间的核心工作。
谈大模型:马拉松只跑了一公里
今年以来,大模型让科技圈久违地找到了为之狂热的抓手,小厂大厂纷纷入局,腾讯也认为大模型带来了“业务倍增”的机会。
今年6月,腾讯发布行业大模型,但直至本次在大会期间才发布通用的混元大模型,被指后者速度过慢。对于如此安排,汤道生解释称,通用大模型对计算要求非常高,数据的积累也花费漫长时间,较晚亮相是出于高质量要求的考虑;早前的行业大模型也是以混元大模型为底座,经过了一些行业客户和腾讯内部多个产品的锤炼。
他还提到:“腾讯的关注点也不仅仅是大模型本身,还包括如何帮助客户用好本身已有的数据。在用好数据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模型的训练、精调、数据标签的管理等工作,同时你要降低模型的使用成本,就需要做训练加速的工作。所以,从一个大模型,到提供一个用户可以感受到的服务,中间有很多的环节和工序。”
因此,腾讯非常明确,对于大模型这个链条如此之长、技术和算力要求如此之高的产品,不急于争一朝一夕。汤道生认为:“我不认为存在追赶。这个行业太新了,还处于早期,没有很清晰的市场份额比例。To B的技术以及市场渗透可能是以十年作为单位,大模型是一场马拉松,现在可能才跑到一公里。”
正由于行业尚处萌芽期,汤道生认为大模型当下提商业化还很早,首要的任务是让具体的行业先用起来,利用大模型的能力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看到很多客户都在尝试,甚至有些在观望。大家可能对于大模型有很高的期望和设想,但又不是那么清晰它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因此,腾讯团队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关心客户业务过程中的痛点问题,以及我们的能力技术能否帮他解决,达到降本增效。”
“比较清晰的是,我们一直都在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越来越To B的方向去发展。”汤道生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