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良
2025年上半年,银保新单保费超越个险,时隔多年重新成为行业第一大渠道。该渠道的业务质量表现也不错。
银保和个险是寿险公司的两大主要渠道,这两个渠道的发展也面临着竞争与合作。在当前形势下,二者如何推动自身优势的建立呢?
银保渠道率先开始报行合一,如今各个渠道全面施行。报行合一将所有费用阳光化,降低综合成本,消除无序竞争,让银保合作更可持续、更加稳定。各头部险企积极参与其中就是例证。反观个险渠道,在业务发展方面,要面对更大转型压力。事实上,银保经过多年的期缴价值转型,积累较为丰富的销售经验和管理能力。加之,银行拥有最庞大、最优质的金融客户群体,成为开展综合金融的最佳场所。保险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销售场景非常顺畅。随着业务合作深入,产品共研、数据共享、系统打通、队伍共建等已经成为银保业务的基础设施,并演变成新的发展利器。
银保渠道需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发挥产品价值差异化属性。坚持长期稳健的产品价值定位,更好满足客户在利率持续下行、刚性兑付逐步打破下的财富管理需求,以产品的确定性对抗市场的不确定性,发挥寿险产品的比较优势。基于客户画像和数据洞察,针对不同风险偏好和财富层次的客户群体开发专属产品,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保障,发挥寿险产品的独特优势。
二是业务合作既要广度覆盖,也要深度挖掘。对银行而言,随着净息差不断收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迫在眉睫,客户资源的价值变现尤为重要,也是开展银保业务的内生动力。既要依托银行丰富的客户资源和网点布局,实现业务的规模化、可持续增长;也要通过科技赋能与数据共享,构建客户全景视图,精准识别客户需求,提高销售效率,增强客户黏性,放大价值贡献。
三是坚守合规经营底线。报行合一推动银保渠道合规经营,有效遏制了高手续费竞争,推动行业回归正轨。险企和银行双方要持续完善银保业务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机制,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建立相应的管控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为银保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个险渠道也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队伍建设脱胎换骨。围绕“专业化、职业化”目标,完善基本法制度设计,打破传统金字塔式的层级和收入分配机制,推行递延发放,引导长期服务。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建立分级分类的资格体系,从源头上提升队伍素质。构建系统化、终身制的培训体系,强化保险、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更注重顾问式行销、资产配置等综合技能,提高人均产能和价值贡献。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发展阶梯和路径,打开晋升通道,提供成长支持,重塑专业可信的职业形象,赢得社会尊重。
二是客户经营模式蝶变。客户经营要从“缘故+转介绍”的熟人社会营销,转向专业化、场景化的价值营销。开展产品多元化经营,构建覆盖意外、健康、养老、教育、财富等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更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保险需求,并将复杂的产品体系转化为直观的产品图谱,帮助销售人员快速定位,帮助客户合理选择。开展产服一体化经营,构建“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健康服务”的健康保障生态圈,以健康管理促客户健康,用保险筹划治疗费用,借健康服务让客户享有好医疗;构建“养老保险+养老社区+专业服务”的养老保障生态圈,通过串接养老服务的资金链、服务链、实物链,为客户提供养老金规划、专业养老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积极融入社会保障体系,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单位,开展事件营销和热点营销,提升专业形象,降低获客难度。
三是紧跟监管形势,做好合规经营。报行合一推动寿险公司将资源配置从费用竞争转向产品研发、客户服务与队伍赋能等,优化行业成本结构。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通过优化收入结构等措施,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销售队伍,提升队伍素质与发展稳定性。强化适当性管理将极大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提升行业公信力,有利于推动客户需求导向的销售转型,有利于构建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寿险公司既要有初心如磐的不变,又要紧跟监管形势,做好合规经营,才能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作者系中国保险学会智库专家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