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几篇质疑儿童手表的报道被各大媒体集中发布出来,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文章有《儿童手表不能成为“问题暴发户”》《儿童手表疑似诱导孩子消费被质疑》《儿童手表问题频出,这真能让家长放心吗?》《儿童电话手表的问题不能只等家长去发现》《清理儿童智能手表乱象,行业自律和法治手段要“双管齐下”》等。
(资料图片)
尤其人民日报的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定位手表变社交神器?儿童产品应回归儿童属性》,更是来势汹汹,将儿童手表推上风口浪尖。
好嘛,现在的儿童手表,像极了两年前的“平台经济”,谁都可以过来踢上一脚、批上一批。更有甚者,建议禁止儿童手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在这些媒体的文章中,重点关注的角度是儿童手表的社交化趋势愈发明显。有媒体认为,“碰一碰加好友”“好友点赞评论”“某天才手表用户形成小圈子”“预装各种APP”等社交化的功能和服务,不适合少年儿童,有时候也会造成儿童的攀比、从众心理,甚至严重的会有沉迷现象,最终影响学习和成长。所以从家庭到学校,应该筑牢全方位的安全屏障,保护少年儿童的成长。
我倒是觉得,现在的主流媒体,对待儿童智能手表,大多戴上了有色眼镜,只看到B面,没有看到A面。他们往往喜欢站在“我们也是为了下一代好”的道德制高点,妖魔化儿童手表。
这种妖魔化的手法已经用了十几年,屡试不爽。当年他们批评电子游戏是精神鸦片毒害青少年,这两年又批评奥特曼卡牌进入校园不利于儿童成长,现在又是儿童手表的各种问题。幸亏《孤勇者》被央媒怒赞,要不然这种网游歌曲也逃不过审判。
回到儿童手表。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它的贡献和价值远远大于问题和缺陷。我们不能因为相关产品有问题、有毛病、有缺陷,就彻底否定它或者只看到它的恶看不到它的善。这种认知,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智能手表的发明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儿童定位、儿童学习、儿童社交、时间管理等),而不是制造问题。当然让任何一种产品当用户量到了一定量级后,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很正常,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关于备受争议的所谓儿童手表社交化问题,我倒是认为任何一代人都有融入社交圈层和文化认同的刚需,小学生同样如此。千万别把现在的小学生当小孩看,随着经济发展、互联网普及,这代人普遍早熟(身体和心理全面早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提前觉醒。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比如我喜欢看金庸小说,我会融入金庸小说爱好群体的圈子;张三喜欢打篮球,他经常和同事下班约着去球场狂欢;李四喜欢捏脚,经常带着客户去洗脚城谈生意。成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品味选择要做的事情、要享受的娱乐方式。小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所谓小学生沉迷电话手表社交,使用电话手表娱乐,我的观点是堵不如疏。堵是堵不上的,完全堵死就会溢出到别的地方。前天咱们把《王者荣耀》禁止了,昨天把奥特曼卡片禁止了,今天如果再把电话手表禁了或者功能阉割了,明天也一定会出来其他的新物种,总有一款产品/一种文化让青少年儿童沉迷其中。
其实,电话手表也好,之前引发争议的奥特曼卡牌也好,叶罗丽玩具也好,王者荣耀也好,这些产品背后的本质是社交,是文化认同,进而形成低龄儿童的社交圈层。“很多小学生为什么要玩王者荣耀/奥特曼卡片,为什么要买能碰一碰加好友的手表,如果不这样,就和同学没有共同话题了。”
我们家长如果真觉得沉迷这些新生事物是个大问题,那么也可以参与进来,玩几把《王者荣耀》,买一些奥特曼卡片,也玩玩儿童手表,借机融入到少年儿童人群中来,了解他们的喜好和文化,和他们打成一片,然后循序渐进去引导。我们可以和孩子们玩卡牌PK,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捉迷藏、老狼老狼几点了等游戏,也可以比赛脑筋急转弯、猜谜语、赛算术。
总之,只有融入这个圈子,才能发现圈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