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布置固辽东

悲剧重演可奈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没有了熊廷弼的辽东,自然无法与努尔哈赤争雄。

1619年,努尔哈赤率领10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辽东,在萨尔浒与明军展开了一场大战。经略杨镐派出了四路明军,结果有三路都被歼灭,只有李成梁之子李如柏一路幸存。

这场战役被称为“萨尔浒之变”,是明朝的一次重大失败,却是后金崛起的转折点,辽东攻守之势,从此易位。

朝廷震惊之余,只能再度起用熊廷弼。熊廷弼于是二入辽东,他到任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逮捕了准备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斩杀逃将刘遇节,他的前任经略杨镐也被押送京城。他还亲自督战,击退后金军队的进攻,使辽东局势再次转危为安。

第二年,努尔哈赤再次率重兵来攻,结果铩羽而归。熊廷弼整顿后的辽东防线,固若金汤。

正当熊廷弼整兵备战之际,千里之外的朝堂之上,已经在磨刀霍霍。这年八月,万历驾崩,一个月后,继位的泰昌也归了西。

皇家权力更替频繁,朝堂之上党争也是愈演愈烈,先是有以山东为首的齐党,以浙江人为首的浙党,还有以两湖人为首的楚党,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攻击;此外,还有以清高自居,看谁都不顺眼的东林党,再后来,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也加入了进来,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局势如此复杂,被视为楚党领袖的熊廷弼,自然也难以置身事外。

为了不让熊廷弼坐大,杨镐的叔父杨渊,联手与熊廷弼不对付的浙党领袖,时任尚书的姚宗文和御史冯三元等人,决定把熊廷弼拉下马来。

给熊廷弼安上什么样的罪名好呢?俗话说,做得多,错得多。做事的人总是很容易被人找到把柄。在熊廷弼看来,明朝的军队是没有办法与后金部队打野外攻坚战的,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修长城,筑堡垒,以防守为主。

实话说,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方案,也是处于守势的明朝,能采取的唯一策略。可在御史言官们看来,这就是“畏敌怯战”的“龟缩策略”啊,于是,攻击熊廷弼的理由就有了,这分明就是“无谋”和“欺君”啊。

于是,天启皇帝派了一个名叫朱意蒙的人,前往辽东调查熊廷弼,结论很快出来了,“声言筑城御敌,实是误国欺君。”

李成梁的悲剧,正在熊廷弼身上上演。

很快,又是一道圣旨,熊廷弼被羁押下狱,经左辅杨涟上疏挽救,才改为革职了事。

接替熊廷弼的人,名叫袁应泰,一个典型的草包。

1621年3月,沈阳、辽阳相继沦陷。城破之后,袁应泰自杀殉国。

在刘一燝、江秉谦等人的建言下,朝廷再度起用熊廷弼,任命其为辽东经略。于是,52岁的熊廷弼,再次走马上任,三入辽东。

这次,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方布置策”,即依靠辽地边民、联合当地义军、拉拢外援朝鲜的方针,很明显,这又是一种以守为主的战略思想。

从今天来看,这个方案是相当有建设意义的,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守辽思想。

按理说,熊廷弼的命运应该随着辽东的局势一道转危为安了,为什么后来又会被冤屈至死,并被传首九边呢?我们下一讲再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