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种种对绿联科技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的追问和大规模外协带来的独立经营风险,都可能成为绿联科技此后IPO继续推进道路中的“不确定性”。创业13载的福建莆田人张清森能否在不惑之年迎来其人生的高光时刻?答案即将揭晓!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资料图片)
作者:陈渝川@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从白手起家下海创业到带领企业迎来IPO的关键契机实现敲钟上市的梦想,到底需要多久时间?
80后的张清森给出的答案是13年。
或许,当2009年,时年26岁的张清森自己也没有想到,最初从外贸贴牌起家,依靠一条小小的数据线,13年后,竟能成就一家年营业额将近40亿,并正向A股资本市场发起冲锋的准上市企业。
2023年1月6日,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2023年首场审议会议即将如期拉开帷幕,也正是在这场2023年第一场决定拟IPO企业是否能继续推进其上市之旅的“生死”之局上,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绿联科技”)将作为2023年首家上会受审的拟创业板上市企业登场受审。
四个月后便将迎来自己40岁生日的张清森,即是绿联科技的创始人兼实际控制人。
从当年辞职下海时的青葱少年到如今即将年届不惑,张清森一路仆仆风尘的创业路显然是幸运的。
公开信息显示,绿联科技为一家主要从事3C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企业,产品主要涵盖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存储类五大系列。
依托“UGREEN 绿联”品牌布局境内外市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如今的绿联科技实现在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
此次IPO,绿联科技则计划发行不超过4150万股以募集15.04亿元,投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智能仓储物流建设”、“总部运营中心及品牌建设”等三大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正如上述所言,张清森和他一手创立的绿联科技,是从一根在3C产品中最不起眼的数据线开始发家的。
时值多年之后的如今,数据线依旧是绿联科技的主打产品。
纵然绿联科技年营业额在近三年中早已突破30亿规模,但其以低成本产品解决消费者对于苹果等官方配件售价过高的痛点的商业定位,始终让其产品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山寨”、“平替”味。
在高额营收规模下带动的数亿扣非净利润,显然是此次绿联科技IPO最大的制胜筹码。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间,绿联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20.45亿元、27.38亿元和34.46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分别达到2.25亿元、2.98亿元和2.97亿元。
纵然2021年,在营收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绿联科技的扣非净利润不增反减,但据绿联科技预测,其2022年的营收与扣非净利润将同时重回双向增长的轨道,在营收规模 40亿冲刺的前提下,扣非净利润也可能实现3亿的突破。
显然,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扣非净利润,在3亿营收便可不适用营收符合增长要求的创业板中,将普遍年度净利润不到1亿同期拟上市企业远远地抛至身后。
“不出意外,绿联科技此次IPO审议的结果应是比较乐观的。”沪上一家大型券商的资深保荐人代表认为,毕竟,在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审核中,两年多时间以来,几乎还未有数十亿营收与数亿净利润规模的企业IPO被否的先例。
但即便能顺利通过即将到来的上市委对其IPO的审核,并被出示符合创业板“发行条件、 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通行证”,也并不意味着,绿联科技接下去的IPO之旅不存风险。
“从绿联科技的基本面上看,其IPO目前可能需要面对比较大的质疑主要包括其生产和经营模式的独立性问题,以及创业板定位层面的技术创新性和专利争议上。”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认为。
不过,无论此次绿联科技IPO最终结果如何,其创始人兼实际控制人张清森已算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在绿联科技正式启动IPO计划之时,张清森便已经事先一步通过股权转让引入外部投资者的方式先行套现数亿现金。
此外,在此次绿联科技的IPO报告期内的三年中,更频繁地进行了7次巨额分红,总计近4亿元。在绿联科技中持股比例一直超过50%的张清森,自然也成为了分红资金的最大受益者。
的确,这些都实难与绿联科技一旦登陆资本市场所带来的财富暴增相提并论。
张清森能在自己不惑之年迎来人生的巅峰吗?
1)八成产品靠外协“代工”背后:生产经营独立性存疑
靠着外贸入行的张清森,将外贸行业的“轻生产、重交易”的特性也贯穿在了如今的绿联科技生产经营中。
2007年,刚刚从福建一所民办高校仰恩大学毕业的张清森,独身一人来到深圳闯荡,并成功地进入一家名为深圳市得星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当外贸业务员。
两年后的2009年,有些许积累的张清森,作为福建莆田人,骨子里经商的基因让他开始谋求创业。
2009年,苹果公司正式推出了iPhone系列第三代产品iPhone 3GS,一个智能手机的时代正在悄然而至。
得益于此前积累的外贸经验,张清森便将创业的突破口瞄准在了在当时并不起眼的数据线上。
据张清森后来回忆称,其之所以将选择数据线作为创业的切口,主因便是数据线这种很小的IT配件往往不是BAT等大企业愿意触及的,但是在全球范围去看,这个市场又是巨大的。因此,刚好符合创业选择的初衷:入局小,格局大、容易上手。
在下海创业的最初,张清森主要也是利用自己外贸的经验优势,通过外贸代工的方式,为国外品牌提供数据线。
据叩叩财讯获悉,在2009年下海后,张清森及其创业伙伴陈俊灵最初成立的企业并非如今的绿联科技,而是一家名为深圳问虎贸易有限公司的企业(下称“问虎贸易”)。
工商资料显示,问虎贸易成立于2010年3月,注册资本为100万元,由张清森、陈俊灵分别持股80%和20%。
实际上,如今的绿联科技中多位高管和核心骨干皆有当年在问虎贸易的从业经历。
除了张清森、陈俊灵外,如绿联科技中如今的董事、副总经理唐俊,也是从当年的问虎贸易业务员做起,另一位绿联科技董事、副总经理李雷杰也在2011年至2012年间在问虎贸易任职,绿联科技副总经理陈艳,也曾是问虎贸易的业务员。
张清森事业的第一个转机,则是2011年。
当年,随着电视高清线在国内市场火爆后,之前一直做数据线外贸生意的张清森趁机抓住了机会,并利用网络线上销售的新模式,才由此开启了绿联科技的辉煌之路。
经过了13年的发展,无论绿联科技如今发展势头早已今非昔比,还是其一再声称自身技术多么具有创造性和领先性,但绿联科技的“外贸”基因似乎决定了其在生产方面的短板。
绿联科技承认,自己在生产模式方面,主要采取的是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绿联科技的产品中,仅8成来自于外协“代工”,这一比例,在其报告期内还在不断持续上升中。
据绿联科技披露的最新IPO招股书(上会稿)显示,在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中,绿联科技的总产量分别为为6640.10万件、7961.47万件、9504.11万件、4103.17万件,其中,外协产量分别达到5002.20万件、6283.04万件、7440.04万件、3259.66万件,按此计算,绿联科技的产品中,外协产量占比分别为75.3%、78.9%、78.3%、79.4%。
其中,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绿联科技的移动周边类产品的自有产量分别为0件、0件、1.27万件、0件,外协产量分别为630.35万件、857.2万件、1127.29万件、526.28万件;存储类产品的自有产量分别为2.85万件、0.47万件、0.32万件、0件,外协产量分别为158.51万件、179.52万件、230.43万件、83.92万件。
可见,在过去几年中,绿联科技的移动周边类产品、存储类产品几乎均为外协生产。
“一般情况下,企业采取外协模式主要是受制于产能的限制,实践中存在外协加工模式的拟IPO企业不在少数”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告诉叩叩财讯,但与绿联科技状况不同的是,多数企业是将一些附加值不高的非核心业务或某一不涉及核心技术的工序进行外包,像绿联科技这样实则整件产品皆由外协“代工”生产的,并不多见。
据一位曾担任过证监会主板审核发审委委员的资深机构人士早前曾告诉叩叩财讯,监管层在对拟IPO企业进行审核时,对企业外协生产的判断标准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分别是“各年度外协加工的内容、数量、定价依据、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发行人对外协加工质量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主要外协加工方的基本情况及与发行人、发行人董事、监事、高管、其他核心人员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及输送利益的情形”;“外协加工部分是否属于关键工序和技术,发行人是否存在依赖外协厂商生产的情形,是否对发行人独立性和业务完整性构成影响”;“发行人如何区分与外协厂商的责任”。
反观绿联科技,其外协的部分显然并非附加值不高的非核心业务或某一不涉及核心技术的工序。
“外协成本如果占比较高,往往会被认定为生产独立性不足,对外协厂商存在依赖的情况,从而引发对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的担忧。从以往的拟IPO过会的案例来看,外协比例在20%以下是比较安全的。”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认为。
在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中,绿联科技的主营业务成本分别为10.26亿元、16.91亿元、21.59亿元、11.31亿元,其中,外协产品采购成本分别为7.68亿元、9.47亿元、12.57亿元、6.69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分别高达74.91%、56.02%、58.22%、59.13%。
“采用委托加工的生产模式不但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瓜分企业部分利润,而且还易出现产品质量失控的问题,同时如果外协加工占比过高,受制于外协厂家本身的经营情况及质量控制情况,企业的经营风险将会大大增加。”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补充道。
事实上,在近年中,发生在绿联科技身上的多起因产品质量而遭到监管层处罚的事实,也在叩问着绿联科技对外协加工质量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的有效性。
2022年3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2021年电源适配器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显示,由惠州市福佳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代工”生产的“UGREEN绿联”USB充电器(快充版)样品直插式设备项目不合格。
同月,绿联科技的时尚创意风扇、多功能风扇因稳定性和机械危险、机械强度、结构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被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为不合格。
五个月后,绿联科技的外协厂商却再次出现了抽检不合格情况。
2022年8月11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抽检通用电源产品时发现,绿联科技供应商深圳市乔威电源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快速旅行充电器”存在“电源端子骚扰电压”的不合格现象。
在更早的2020 年和2021年中,绿联科技相关产品被爆质量问题也是屡见不鲜。
据山东省市监局网站公示的2020年激光笔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绿联科技2020年4月生产的激光笔(规格型号:LP180;3R类激光,激光功率0.5-0.95mW)标记项目不合格。
2020年10 月 29 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监管局对绿联科技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深市监华罚字[2020]稽 114 号),其原由便是由其销售的 PB132 绿联移动电源(20000mAh)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最终在责令绿联科技停止生产、 销售涉案产品外、罚款 93765 元。
更需要指出的是,纵然绿联科技称目前尚有近20%的产品为自主生产。但这部分自主产品则很可能仅在报告期内的2019年后才开始布局生产的。
绿联科技承认,目前自己的产品自主生产主要由子公司深圳市海盈智联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海盈智联”)、和深圳市志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志泽科技”)两家生产子公司承担。
但无论是海盈智联还是志泽科技,实际上皆非绿联科技的全资控股企业,前者30%的股份由外部自然人张炜翔持有,在后者志泽科技中,自然人杨晓飞、王国政还分别持有30%和10%的股份。
工商信息显示,海盈智联和志泽科技皆成立于2010年。二者在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与绿联科技都皆无关系。
直到2018年7月,绿联科技才通过增资入股的方式进入海盈智联的股东名单中并控股。
同样,绿联科技也是在2018年11月才通过受让相关股权成为了志泽科技的控股股东。
2)专利风波又起,创业板定位待榷
绿联科技在2018年之后才开始通过入股或并购的方式取得自主生产的海盈智联和志泽科技,也就是说,很大可能在此之前,其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所有产品很可能悉数皆由代工而来。
于是这也便很好解释,缘何在2019年之前,号称“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创造力高的研发团队”的绿联科技,在发明专利上的“异常”。
绿联科技为证明自己符合创业板“三创四新”定位,具备科技创新特性时称“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已取得 12 项发明专利、214 项实用新型专利和 1109 项外观设计专利”。
但这12项发明专利中,有一半皆是在2019年及之前从别处继受取得,非绿联科技原始取得。
2019年后,有了自己自主生产工厂的绿联科技,在此后的确也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
但随之而来不断的专利纠纷,也在拷问着绿联科技自身真实的研发实力。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在2019年至今,绿联科技曾作为被告被卷入过多起专利纠纷中。
如2019年7月,深圳爱玛芯科技有限公司便曾将绿联科技以侵害发明专利诉至法庭。
2020年4月,广东高普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起诉绿联科技侵害其两起实用新型专利权。
2021年1月,东莞市锦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又以绿联科技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一度对簿公堂。
对绿联科技来说,幸运的是,上述案件最终在多方斡旋下,以原告主动撤诉而告终,让这些扎堆的专利诉讼,并未对其斯时正紧锣密鼓筹备的IPO受到影响。
但就在2022年11月,绿联科技IPO进入到最关键时期,仕昌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又再度以侵害发明专利权为由,将绿联科技送上了被告席。
据开庭公告显示,仕昌电子诉绿联科技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已于2022年11月2日一审开庭。目前结果尚未可知。
不过在绿联科技于2022年12月29日最新更新的招股书(上会稿)中,却并未提及上述与仕昌电子间的专利纠纷。
绿联科技是否具备技术的创新性并符合创业板“三创四新”的定位,是早前其IPO在接受深交所前期审核问询时,摆在绿联科技面前最为严峻的问题。
在深交所对绿联科技IPO的首轮问询中,第一问便是直指其核心技术与创业板定位的相符性。
“结合发行人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及是否为行业内通用技术、发行人市场占有率情况等,详细分析并说明自身的创新、创造、创意特征或其中某一项特征,发行人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深交所指出。
绿联科技对于其核心技术属于通用技术的说法予以了否认,称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公司在行业通用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在科技消费电子领域的工业设计、硬件设计、软件研发、工艺制造等方面掌握多项核心技术。”
但无论是上述屡陷争端的专利侵权纠纷,还是与同行可比企业相比,并不充沛的研发费用,都让绿联科技的“自证”稍显苍白。
绿联科技认可的与可比同行公司为安克创新、公牛集团、海能实业。
在过去的2019年至2021年中,与这些可比同行公司相比,绿联科技的研发费率几乎皆是垫底的存在。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中,绿联科技的研发费率分别为3.17%、3.47%和4.54%,在对应的三年中,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研发费率则分别达到5.59%、5.27%和5.06%。
上述种种对绿联科技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的追问和大规模外协带来的独立经营风险,都可能成为绿联科技此后IPO继续推进道路中的“不确定性”。创业13载的张清森能否在不惑之年迎来其人生的高光时刻吗?相信答案不日便可揭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