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今年,各地的重大项目投资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动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2日,上海、天津、河北等省市发布了2023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投资额为21.5万亿元。

专家调查显示,多地投资建设大项目、资金规模大,表明地方政府把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器”。如今,新基建投资受到各地青睐,主要是因为新基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巨大。展望未来,由于我国民生基础设施相对成熟,长期基础设施将更多侧重于生产服务和企业保障。精益基础设施。


(资料图片)

7652项

“投资是稳定供需、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增加投资有利于扩内需、稳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祥清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围绕强经济、促增长,各地纷纷“攻势”投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2日,上海、天津、河北、江苏、四川、山东、广东、福建、宁夏等省份发布了2023年重点投资计划清单,共有7652个项目,总投资达21.5万亿元,全年计划总投资33570670亿元。

其中,山东省项目最多,达2002个,其中省重大项目1400个,投资1.09万亿元;各省重大项目602个,投资2.5万亿元。从总投资来看,广东以超过8万亿元的投资位居上述省市之首。据称,到2023年,广东将在1530个省份安排重大项目,投资约8.4万亿元,年投资1万亿元。

“目前,似乎已经设计建设了很多大项目,投入巨资,显示出当地政府谋求发展、扩大投资、促进增长的信心和决心。经济的‘动力源’和‘动力源’发展。稳定剂"。”宋向清说:“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就是向‘开门红’冲刺,为推动经济活动逐年全面好转创造了有力支撑。”

欣赏新基建

除了投资价值抢眼,新基建在各类投资名单中的升值也值得关注。其中,上海到2023年组织重大专项立项191个,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产业组织立项77个。

同时,河北省到2023年全省重大建设项目507个,完成投资1.32万亿元,预计年投资260.01元。其中,新兴产业项目256个,投资3213.2亿元,主要集中在智能化、生物医药与健康、高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保护。

但也看到,新基建的投资占比并不是很高。“由于新基建技术含量高、专业复杂、投资大,不能强行‘创造奇迹’,很多都需要与当地产业发展路径和财富禀赋密切相关。”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岳翔宇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比如风能光伏项目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数据中心的建设也要考虑相关产业的发展。本地云计算、互联网、金融、数字政务等行业。”

那么,新基建的投资项目如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达到“四两千斤”呢?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大数据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夏青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人工智能、新能源、新工具等新基建领域可以推动改善制造业和服务业;另一方面,新基建可以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发布报告称,新基建带来的城镇就业岗位约为479万人。以2020年为例,40.38%的劳动力比传统基建略显不足,但其带动的产品价值比传统基建高出约300亿元。此外,新基建对发电行业和通信电子行业收入增长贡献显着,分别达到9.6%和7.05%。两个行业的医生平均收入都将受益于新基建投资。

更多投资“在路上”

“有资本,有发展空间,有企业动力,这些都是中国大投资的国情。”宋向庆说:“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投资仍然是三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虽然多地尚未公布2023年重大项目投资清单,但扩大投资已“在路上”。其中,河南将组织大型项目约1万个,力争到2023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同时,江西初步计划2023年在全省安装大中型项目3527个,其中总投资约4.42万亿元,计划年投资超过1万亿元,达到1.56万亿元。

西部多地也开始工作。贵州将确保到2023年推进实施重大项目4000个以上,投资8000亿元。青海重点推进重大项目800多个,投资1.3万亿元。今年内蒙古计划实施政府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3168个,完成投资3、2万亿元。全年计划投资7739亿元,比上年增加1403亿元。到2023年,重庆市重大项目将突破千个,达到1123个,投资约3万亿元,年计划投资4296亿元。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确立要求各地区不能增加投资。“如果从基础设施来看,因为我国民间的基础设施已经很成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基础设施会更多地面向生产服务和业务安全基础设施。这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宋祥清说:“城乡经济发展建设比较成熟,城市工作比较充分,城市工作可以减少传统基础设施的使用-投资,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会更大。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将继续依靠新老投资项目跟上发展步伐,部分省份经济发展可能需要对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或过去进行反复改造,这也是扩大增长支撑点的政策选择在未来的领土上。经济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方斌南冉莉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