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搞,七慎搞
挑选基金是个技术活。根据中基协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2月19日,公募基金总数量达到10576只,总规模突破26万亿。个人投资者要从这1万多只基金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不是件容易的事。关于如何避坑,今天给大家一些心得: “三不搞、七慎搞”。这都是过去十几年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公募基金行业概览
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截止2023.02.19
一、三不搞
1、 “老鼠仓”,不搞
“老鼠仓”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基金经理用其自有资金先买入股票,再利用其管理的资金拉高对应股票价格,然后先于管理的资金出卖出个人的股票,从中盈利的行为。这种损公肥私的行为,本质上和贪污、盗窃并无区别。公募历史上类似案例报道的不少,网上一搜便知。近几年随着监管力度加强,有所减少,但仍未完全杜绝。
资管行业联接千家万户,是一个离钱很近的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具有崇高的职业操守。“老鼠仓”挑战基金从业人员的道德底线,动摇了公募行业的信任根基, 在任何时候都是“零容忍”的。如被公开报道“老鼠仓”,那其合规和风控管理大概率是有问题的,坚决不搞。
2、 有“瓜”,不搞
公募基金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要想取得超额收益,那就必须要有超额的认知。超额认知从哪里来?那需要对上市公司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有可能取得超额的认知。多少基金经理为此栉风沐雨,起早贪黑,孜孜以求,这都还不一定能有好的效果。
有精力去搞花边绯闻的,都是有时间的闲人,很难指望他给你搞出超额收益的。
3、业绩长期垫底,不搞
虽然我们不主张过度依赖排行榜,但并不意味着排行榜一无是处。业绩排名可以直观的反映优劣程度,特别的同类排名。短期排名可能波动会比较大一些,但要搞成业绩长期垫底,那问题就比较大了。 出现这种情况,要么主观能动性欠佳,早已“躺平”;要么专业水平不合格,能力不足 。不搞。
二、七慎搞
1、 价值观有毒的,慎搞
我们认为的“有毒的价值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 过度追求短期规模、漠视投资者利益、宣传推广无合规底线、基金投资行为娱乐化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详解了。这些倾向虽谈不上违规,但是 有毒, 建议慎重考虑。
2、 股东、高管频繁动荡的,慎搞
任何一个公司,如果高层不稳定,频繁动荡变更,就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状态和氛围,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有这种情况的,慎搞。
3、 管理规模过大的,慎搞
大家一般比较喜欢管理规模大的明星基金经理。但实际上基金经理的能力圈和和管理精力都是有限的。管理规模过大,并不利于产品的运作和调整。俗话说的“船大难调头”也是这个道理。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一些自下而上深度择股型基金经理,策略容量要大一些。
4、换手率过高的,慎搞
不同的基金经理换手率有鲜明的差别。举例:年换手率100%,意味着年内股票全换了一遍。基金是长期投资的工具,频繁调仓不仅增加交易成本,而且存在追涨杀跌的风险。除非一些专门的量化基金,换手率过高的,慎搞。
5、无节制发新基金的,慎搞
基金公司的盈利与管理规模密切相关。所以基金公司天然具有扩充规模的欲望,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绩优基金经理,如果无视其能力圈,无节制的给他安排发新基金,那迟早会突破他的管理半径。最后给投资者留下的,可能是一地鸡毛。
6、 频繁换人的,慎搞
有的基金业绩不好就会换个基金经理来补位,或因人事变动频繁导致基金经理异常变动,这类产品慎搞。如果投资风格变来变去,那投资思路就无法延续。反复折腾只会徒增交易手续费,业绩没法保障。
7、服务意识差的,慎搞
从每期季报、半年报可以观察管理人的职业态度和服务意识。有的人会认真传达自己投资思路和行业看法。而有的人,每次都是寥寥几行字且每期都不带变的。公募行业归根到底是一个服务业,字里行间可以流露出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差,可想其日常的工作态度,慎搞。
以上是帮大家的避雷指南,都是干货。当然,避雷只是基础,基金的研究远不止于此,学习和精进也是一个过程。近些年随着监管加强,行业也在正向发展,慢慢来。
声明:基金、基金投顾组合的研究、分析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本账号发布的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买卖的依据。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顾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敬请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声明,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理性投资。
END
版权声明:
1.本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凡未注明“原创”等字样的均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除本平台独家和原创,其他内容非本平台立场,不构成投资建议。
3.如千辛万苦未找到原作者或原始出处,请理解并联系我们。
4.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