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随着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有所起色,最近也是有不少年轻的创业者和扛过疫情的企业家,在跟我聊天的时候透露出自己想要在2023年大干一场。
当然呢,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一定说年份好,创业就一定可以成功。
(资料图)
但创业也是有一些经验和规律可以总结,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前不久我们刚开完牛商大会,我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和今年十大牛商的企业家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过去这些老总来单仁牛商听课,我是老师,竭尽所能帮助他们。
现在他们发展的很好,成了十大牛商,我又保持学徒的心态从他们身上学习。
我们聊到了如何做企业,如何成为领导者,这些都是创业当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02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之中,每个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大相径庭。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各个阶段都蕴含着巨大的危险,需要格外注意。
在创业一开始,我们关注的就应该是入行的问题,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做企业也是如此。
入行,关乎两个问题:要不要入行?入哪个行?
要不要入行,就是要不要创业。
前几年资本市场火热的时候,热钱满天飞,口才好拿个PPT都能融到钱,一时之间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创业的激情,特别是在2015、16年。
但几年过后,绝大多数创业者,留下的都是一地鸡毛。
原因就是很少有人真的适合创业。
这里先不谈性格的问题,在决定入行之前,先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我懂这个行业的生产流程或者业务流程吗?
二,我懂这个行业的销售流程吗?
三百六十行,万变不离产销二字,没彻底搞懂这个行业的生产流程,产品是怎么出来的?价值点在哪里?产品是怎么销售的?客户是谁,他们在哪?这些问题之前,不要贸然进场。
我们十大牛商的企业家基本上全部都在本行业先是上了十几年班,管过生产,摸清流程,知道谁是客户之后才出去创业。
你以为的快钱,实际上是别人锻炼了十多年的基本功。
但即使我们觉得自己很懂这个行业,在面对“要不要入行”的时候,还要三思。
巴菲特过,选行业要选“坡道”长一些的行业。
一个行业的坡道长,就代表着这个行业面对的需求不会局限于个别行业很短时间,不会因为某个行业的消失而消失,它的应用场景可以不断的延伸到各个行业去。
另外,坡道越长,能容纳的竞争者越多,初创企业活下来的几率就越大,千万不要觉得这一行就我一个人在做,肯定能赚到钱。
也许你确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也许是你之前的人尝试过全死了,这一行没有人敢做了。
尽量让选择的行业留给自己的余地足够大,应用场景足够广,不然你就是想画饼,饼都比别人要小。
03
创办一个企业之后,想把它做大做强,就和养育一个孩子是一样的。
婴儿时期的孩子最危险,度过了这段时间,相对来说父母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企业也是如此,度过了前两三年初创期,有了稳定的客源以后,就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
但很多企业没有倒在初创期,反而在进入发展期后开始问题频出,最后黯然收场。
因为越是平静的海面下越是暗流涌动,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的惰性。
经历了创业初期的筚路蓝缕之后,大家有了一些条件,从上到下都会不自觉的想要过“好日子”。
一有这样的想法,就会排斥问题,拒绝主动的去发现隐患,直到问题真正的爆发出来。
今年的十大牛商,我们中山做粉末冶金的王总跟我讲了一个故事。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都倒下了,但王总没什么事,一方面是粉末冶金的应用场景非常广,另一方面是他有两位大客户,一直给他持续提供订单。
但企业最强的点被打破了,那就会成为危险的点。
大客户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开始默默推动业务的转型,直到有一天,突然跟他说,以后不能给你订单了。
你看,灭顶之灾,说来就来。
我们常常讲要保证客户结构的合理,不光是出于风险和变动的考虑,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很主观的。
依赖,容易让人产生惰性。
从你入行的那一刻起,你就不能停止观察,停止思考,看不见问题,要去挖掘问题,哪怕有一点点隐患,都要防患未然。
特别是要懂得走出自家公司大门,多和别的企业家沟通,多向专业的人取经。
在跟很多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不断坚持学习的经营者,他们的企业总是会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那些没有系统学习的企业,即使他们对本行业的生产和技术有深刻的了解,但是在跨行业的营销和管理的系统性、条理性上总会有不足。
他们可能会因为某一方面的显著优势,在某个阶段因为机会的出现获得了财富,但是这些企业的持续增长仍然是堪忧的,需要更系统的学习,就像王总一样,在外部持续吸收营养。
04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创业者自身的品质。
我想用三个词去概括,一是意愿,二是方向,三是分享。
所谓意愿,就是稻盛和夫所讲的“做事要有极其强烈的意愿”。
有时候,即使我们什么都没做错,但生意可能还是毫无起色,这个时候,创业者心里特别需要一种极其强烈的意愿,去让你坚持下去,把事做更好一点。
但是,强烈的意愿不是让你头铁,不撞破南墙不回头。
你得先选择好方向,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目标,如果方向没错,环境没问题,走不下去就是因为经营方法和能力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捷径,我也不推荐大家走捷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去学习,然后用学来的知识,不断去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后是分享。
我们在牛商大会上说,创业者和经营者不会分享,企业就没有成长。
不管是对外的分享,还是对内的分享,都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帮助我们检验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没有走偏。
懂得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这就是一种成长,这是一种智慧。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