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亭掌舵乐视的时候,一顿窒息,把这个互联网圈带入「生态化反」时代

小柴犹记得那几年,去参加一些企业发布会,或者峰会啥的,台上演讲的人,PPT里,总会用特殊字体标注几个「生态化反」的醒目大字,并把演讲过程一大半的口水都用在这四个字上。‍‍那几年,逢人便能听到「软硬一体」「生态化反」这些词,好像是做互联网的,不说自己是生态化反企业,都不好意思在人前讲话,这真的是真的。‍‍‍


【资料图】

但是没几年,「生态化反」鼻祖乐视,化着化着、反着反着就焦了,随后,整个互联网圈就就产生了一股经久不衰的「焦臭」味。生态化反这个代表着次世代商业模式的词,就像没有出现过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不得不说,贾跃亭绝对是互联网圈,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忽悠第一人,也再一次大写了什么叫PPT创业,以及靠一份接一份的PPT,就能搞个几千亿市值

戏子唱完戏,捞完钱,脱下戏服,跑到了对岸开始了海墅香槟美女的新生活。舞台上那些参演的元素们也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失去了吹气的人,个个都蔫了,颓了。‍‍‍‍‍‍‍自从贾跃亭做了甩手掌柜后,乐视似乎也是最一蹶不振的那个,在被大众集体讨伐过后,也就从大众视野消失了,但这个消失是被动的。因为,习惯了在镁光灯下,乐视总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求掌声」「求关注」。‍‍‍‍‍‍‍

从APP更新的文案自黑,到每周工作四天半,当这样的出奇的方式也只能换来短暂关注后,乐视也开始了破罐子破摔,通过各种并不高尚的方式来博取关注。‍‍‍‍‍‍‍‍‍‍‍‍‍就比手机这个事,在进入智能化时代后,山寨机也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很多品牌,都以堆料为主,但他们在创新方面,还是非常努力的。

乐视不一样,最近,其新款手机被质疑抄袭iPhone14,上了热搜。小柴本以为,被质疑抄袭,可能是某些地方借鉴吧,但是万万没想到,乐视的这个抄袭,几乎是继承了山寨遗风。昨天,乐视官方宣布,乐视5G手机S1Pro在乐视商城预售开启,事实上,如果单纯是这个消息,或许关注的人并不多。‍但因为像iPhone,瞬间成了顶流,这一波让小米们有点不适,毕竟他们勤勤恳恳做手机,发布新机也不一定有这么高关注度。那到底有多像呢?如果息屏情况下,可以说短时间难以分辨,直接上图:‍‍‍

机身背面的三摄的排布方式,与iPhone 14 Pro系列基本相同。

对此,有网友表示:「谁还敢说小米13抄袭iPhone14的,这个才是真正的抄袭,不对,叫做复制

如果没记错的话,在智能机初期,这种手机应该就是典型的山寨机。有网友这么表示。

不仅外观像素级复刻,就连iPhone最新的灵动岛也被抄袭了。乐视宣传页称之为「灵动交互」,可以在顶部药丸位置显示耳机、电量过低、音乐播放等内容。‍有博主则表示:乐视手机现在也沦落成这样了?S1 Pro碰瓷苹果iPhone 14 Pro的外观,然后宣传语碰瓷小米的这真徕卡。

真是一家没下限的公司」「可谓抄袭得毫不脸红」。

也有网友则表示:这手机价格真的便宜,功能也不错,可以给老年人用。

但不管怎么说,抄袭就是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然后去收割消费者的钱包,在这场游戏中,除了抄袭者得到了利益,其他参与者全部都是受害者。‍‍不能因为便宜,就可以原谅一切。自然,乐视如今的艰难,也不是抄袭的挡箭牌。贾跃亭当年用PPT,以及虚假的财务数据,坑害了多少供应商以及股民,这背后都是无数个家庭。‍‍‍

而如今,乐视摆脱了贾跃亭,却依然明目张胆的抄袭,真如网友所说,这是一家没有下限的公司。正如前文所说,贾跃亭脱下戏服后,最受伤的可能就是乐视了,然而如果乐视聚焦核心业务,本身这个品牌还是有价值的。‍‍‍‍‍‍‍‍‍‍‍‍‍‍‍‍‍‍‍‍‍‍‍‍‍‍‍‍‍‍‍‍‍‍乐视至少曾经也是用户耳熟能详的大众知名品牌,尤其电视、手机等硬件业务曾经也是创新的代表之一,然而如今,为何在品牌上已经自甘堕落到这种程度?‍‍要知道,在山寨时代,那些山寨品牌也是偷偷摸摸的山寨完了赚钱,从不留名。如今的乐视,像是破罐子破摔到底,不仅掉进被关注的陷进里,还不断的用出奇的营销试图出圈。或者玩下限去通过复制、抄袭等卖产品。以及从乐视商城可以看出,乐视的业务线布局依然很广,依然停留在啥都做的生态化反时代,并且还声称要做直播成为下一个东方甄选。‍‍‍‍‍‍‍‍‍

然而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乐视网和乐融致新员工分别大概有160人、250人左右。那么,靠营销、产品被质疑抄袭出圈,不断获得关注度,能救得了乐视吗?显然并不能。‍脚踏实地作出不一样的东西才是关键,捷径本身不好走,而如今的乐视,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走捷径的权利。更重要的乐视如今的这个残局,事实上到处都是窟窿,要修复,那是要经过时间和诚意的。而在诚意这方面,乐视的破罐子破摔态度,或许恰恰走了相反的方向,也是对品牌残值的再消耗。‍‍‍‍乐视可得长点心啊,把贾跃亭留下的那些东西,全扔干净,或许是重生的第一步。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叁号编辑|谭松

END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