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元升值、电价高涨,云厂商营收、利润率本该下滑。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亚马逊AWS、微软云、谷歌云去年依旧维持着高增长。


(资料图)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美国三大云厂商整体数据情况

从财报数据看,亚马逊AWS、微软云保持着高增长、高利润的发展态势。谷歌云仍处于投入期,但亏损大幅收窄。

亚马逊AWS继续领跑,市场份额为32%;微软Azure位居第二,市场份额为21%;谷歌云在2021年取代阿里云成为全球第三大云厂商,份额为8%。

国际云厂商依旧沿着公有云规模扩张、成本降低,上层SaaS应用带动用云量增长的预定轨迹前进。

美国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Synergy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

2022年三季度全球云计算基础设施市场份额中,亚马逊AWS占比34%,微软Azure占比21%,谷歌云占比11%,阿里云占比5%。

云厂商采购硬件,出租算力存储,扩大客户规模降低边际成本,以此获得利润进行下一轮技术投入。

美国云厂商基础设施规模大且集中,经济效益明显,计算成本容易降低。

2023年云业务增长尚不明朗

在业绩不及预期的现实下,市场认为亚马逊给出的一季度业绩指引过于低迷,同时也在担忧云业务在2023年的表现。

云计算业务AWS一直是亚马逊利润丰厚的业务,对经济放缓的担忧将直接影响着AWS的增长率。

同样的,尽管谷歌云的增速仍高达32%,但同比大幅收窄,已达该业务历史最低增幅,且低于市场预期。

Gartner声称,预计IT预算将以平均5.1%的速度增长,持续到2023年,但落后于6.5%的通胀率。

随着云计算市场继续扩张,三大云巨头无法保持早期获得的扩张速度。

由于企业高管们在为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积极做准备,削减云计算支出不失为一种勒紧裤腰带度日的短期解决方案。

AI井喷式发展更加依托于云计算

今年1月,微软宣布和OpenAI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进入第三阶段,加速前沿AI研究的突破和推进OpenAI模型在各产品中的部署,并强调Azure是OpenAI的独家云提供商。

而作为OpenAI的主要财务及算力支持方,微软显然将从OpenAI技术带来的可观收入中获益。

近日,谷歌旗下的云计算部门Google Cloud宣布,其与OpenAI竞争对手、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类似ChatGPT这样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型语言模型,极大地依托于云计算所提供的算力支持。

与此同时,云巨头们不仅投资了初创企业,同时也在开发着自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

谷歌和亚马逊已经与其他资金雄厚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模型。

伴随着AI即将迎来井喷式发展,更多玩家加入战局,也将为云巨头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增长可能。

依靠强大的规模、利润和成本控制能力,美国云厂商正把竞争焦点带入下个阶段:AI计算。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等AI计算需求增长,美国云厂商正大规模部署AI算力。

AI计算要大规模采购GPU服务器,价格是普通服务器10倍以上。

这意味着下轮竞争投入更大,对云厂商规模、利润、成本控制能力要求更高。

中国云和美国云厂商走到了岔路口

海外云厂商的高增长、高利润无法简单复制,中国云厂商需要根据中国市场找准自身定位。

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需求截然不同,双方原本就是两个土壤、两种需求。

双方客户需求模型存在差异,满足需求的过程中,技术模型也在分岔,外加政策法律模型变化,接下来可能需要重新自我定位。

从传统IT阶段至今,项目制、集成制、贴身服务就从未改变,国内云厂商需要适应这些商业规则。

2022年,国内互联网云厂商的营收增速降低到了个位数,相反的是三家运营商云全年维持着100%以上的收入增速。

中国云巨头正在调整期,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低增长、低利润,而且,可见的未来,中国云厂商仍然面临下阶段的高投入。

中国云厂商当下增长核心是政企市场,除公有云,还有面向不同区域和行业的专属云,以及私有/混合云。

中国软件产业被认为成规模的合作伙伴数量不足,然而仍存在排他式合作。

当前国内电信运营商云在基础设施层面具备低成本优势,渠道能力亦相对突出。

而互联网巨头在软件能力、生态服务层面的优势则更为明显,中短期维度,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料将持续激烈。

中期而言,预计国内云计算行业正逐步从基础设施建设向软件生态构建升级。

结尾:

在面临的形势越来越艰难的大环境下,数字化技术是最大的推动力。

在宏观经济不确定的时期,推动云计算采用的几个长期趋势继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国内云计算产业度过早期快速发展阶段,开始进入转型期,行业增速、市场份额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对国内云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分资料参考:财经十一人:《美国三大云巨头高增长真相》, 数智锐角:《2022全年财报:美国三大云巨头正式入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