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导语:曾经的资本宠儿们正在等待“输血”
出品丨数科社
作者丨林木
今年初,激光雷达独角兽禾赛科技在纳斯达克敲响的一记钟声,拉开了自动驾驶IPO潮的序幕。
据不完全统计,年初以来,已有数十家自动驾驶相关领域的公司被传出或更新上市计划。其中就包括了分别代表着自营商用车、算法、硬件和ADSD辅助驾驶系统四大阵营的文远知行、Momenta、知行科技和纵目科技。
3月,纵目科技的上市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意味着这家首个拟发行A股的自动驾驶企业,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自动驾驶领域最早期的入场者之一。作为一级市场的宠儿,它在过去十年先后完成了10轮融资,获得小米、高通、联想控股等一众明星股东加持,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在去年底递交的招股书中,这家“明星企业”却远没外界所见的那么风光。连年加剧的亏损、大笔燃烧的研发经费,让其实现盈利变得遥遥无期。纵目科技在招股书提示:公司未来一定时间内未盈利状态可能持续存在,上市后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
未上市先提退市,这显然不是个好兆头,而对于眼下正排队IPO的自动驾驶企业来说,“流血上市”还不是最危险的信号。
01丨止不住“流血”
6月1日,有网友在脉脉爆料称,纵目科技通知应届生集体降薪20%,如果不同意可以走违约,赔偿半个月工资。
评论区观点不一,有人表示,卡在临近毕业这个时间段,相当于把应届生“架在火上烤”;也有人认为,行业大环境动荡,不少公司都在裁员,纵目至少还保留了岗位可供选择。
每年的春招、秋招是企业人才扩充的重要一环,间接投射着其一年的发展姿态。冒着损坏业界风评的风险毁约,意味着企业已经到了不得不压缩用人成本的时候。
显然,纵目科技正面临着这一时刻。在去年底递交的招股书中,“流血上市”已经成为预先捆绑在它身上的枷锁。
2019-2021年以及2022年1-3月,纵目科技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966.01万元、8383.04万元、2.27亿元和9003.48万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亏损约为1.6亿元、2.09亿元、4.16亿元、1.55亿元。
不难看出,纵目科技三年及一期累计亏损了近9.4亿元,且亏损还在逐年加剧。根据招股书中的解释: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主要是因为报考期内产品研发投入较大、部分产品的研发周期较长,同时部分定点车型项目尚未进入量产阶段。
纵目科技还在重大事项提示中坦言“未来一定期间内可能无法盈利,累计未弥补亏损将持续扩大”,给出“上市后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预警。
止不住的亏损正在给纵目科技的日常生产经营带来“供血不足”的危机。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11亿元、-1.98亿元、-4.64亿元和-1.66亿元。持续亏损可能会造成未来公司现金流紧张,影响公司业务拓展、人才吸引、团队稳定性、研发投入、战略性投入等方面的能力。
纵目科技急需不断“输血”以稳定现金流,“流血上市”或是其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据企查查数据,自2016年以来,纵目科技前后完成了10轮融资。最近的E轮融资发生于去年3月,融资总额超10亿元,由东阳冠定领投,老股东湖州环太湖集团和创徒投资也跟投了这一轮。
然而,以纵目科技过往的“烧钱”速度来看,这笔融资显然只能暂缓燃眉之急。
此次冲刺科创板,纵目科技拟募资20亿元,主要用于上海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东阳智能驾驶系统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及补充流动资金。值得一提的是,申报IPO前其总估值超过了80亿元,发行价也较之前的一级市场融资价格出现了倒挂现象。
02丨两大“硬伤”
即便闯过“流血上市”这一关,纵目科技仍远未真正上岸。招股书中表露出的两处“伤口”,是致使它短时间无法扭亏为盈的“硬伤”。
首先是造成其“回血难”的研发成本与毛利问题。对于一家所处于技术密集领域的企业而言,保持较高的研发成本投入增长并不应招致非议,但常年超出或与总营收持平,也说明了其高投入的打法较为吃力。
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纵目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1.19亿元、1.72亿元、2.69亿元和8673.74 万元,占收入比重分别为240.65%、205.13%、118.32%和96.34%。报告期内,其研发投入占比已在逐年降低,这是一个好的信号,但如果结合逐年加剧的净利亏损来看,就要为它的盈利能力打上一个问号了。
较低的毛利率解释了这一点。报告期内,纵目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0.75%、16.43%、13.21%和10.38%,且自2020年开始走低,去年一季度末的毛利率比2019年还要低。
纵目科技主要为整车厂商提供由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硬件及配套软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驾驶系统。产品研发需要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芯片、被动器件、电子结构件、结构件、镜头、离散器件等,其中芯片采购额占比较高。
报告期内,纵目科技芯片采购金额分别为1639.68万元、4351.83万元、2.74亿元、5856.41万元,占物料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0.86%、61.06%、69.53%和60.66%。可见,居高不下的芯片采购成本,是压制其毛利率的“元凶”之一,而受近年来全球“缺芯潮”影响,压力随之不断增大。
客户集中度较高是牵制其实现盈利的又一大不确定因素。
报告期内,纵目科技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4440.81万元、7486.54万元、1.63亿元和7771.61万元,占收入比重分别为89.42%、89.31%、71.84%和86.32%,可以说整体收入一直高度依赖大客户。
纵目科技下游客户主要为整车厂商,去年一季度,其前五大客户分别为赛力斯汽车、长安汽车、岚图汽车、吉利汽车和一汽汽车。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和2020年,威马汽车和北汽集团均是纵目科技的前5大客户,威马还曾是其第一大客户,但2020年后却已不在前5大客户之列。
作为智能驾驶系统一级供应商,纵目科技需要针对下游车型量身定制,前期需要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定制化开发,同时还要面对周期较长的量产阶段。这也意味着,一旦下游客户碍于自身发展战略发生某种变化,都将直接给纵目科技的经营业绩造成直接冲击。
03丨最危险的信号
就整体车市大环境而言,今年的“寒气”仍未消散,从年初新能源汽车蔓延至燃油车的激烈价格战,再到4月以来全球车企、自动驾驶企业的裁员潮,降本求存成为车市的核心诉求。
上半年,威马、天际、自游家、恒驰、雷丁、爱驰汽车先后被曝出现经营问题,造车新势力中尾部品牌已站上淘汰赛的起点,迎来新一轮洗牌期。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有超过40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消失。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不久前在谈及汽车行业发展形势时直言,“未来两到三年,保守预计有60%~70%的品牌将面临关停并转”。美团创始人王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等业内外人士都曾给出“未来可能只剩下几家车企存活”的断言。
对于与新造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自动驾驶领域来说,所指向L4赛道的图森未来、阿里、Nuro等头部玩家相继展开裁员收缩,已经释放出最危险的信号。
按智能驾驶全栈自研能力划分,市面的车企大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最初就开始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如特斯拉、小鹏;第二类为半途转向全栈自研,如蔚来、比亚迪;第三类则是过去依赖第三方智能驾驶方案的车厂,如威马、赛力斯。
以纵目科技为例的一级供应商,大客户主要聚焦在第二类和第三类。目前来看新造车已然度过最初的风口期,不少车企品牌创立初期,为了尽快抢占智驾市场,选择与第三方合作,但随后都开始补齐自研能力。
如今再加上中尾部品牌的洗牌淘汰,这也意味着第三方智能系统供应商的市场空间很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