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6月9日,特斯拉股价两连涨,两日涨近10%。此前受马斯克访华等因素影响,一夜间特斯拉股价涨超4%,市值大涨近1800亿元。而本次特斯拉快速上涨,可能和充电网络有关。近日纽交所人员称,到2030年特斯拉将因各个车企加入其充电网络而获利多达30亿美元。
与此同时,特斯拉的充电模式将成为美国最大汽车制造商在美国本土所使用的标准,将迫使竞争对手放弃CCS这一主要的竞争标准(CCS标准的汽车可能无法在特斯拉电站充电,特斯拉主打NACS充电标准)。
马斯克在宣布访华时就已经和竞争对手福特汽车达成协议,允许福特电动汽车客户使用特斯拉超级充电站网络。在新能源车领域,双方还是对手。而在充电领域,特斯拉和福特将成为队友。
(资料图)
在资本市场上,特斯拉市值超越一众传统车企。特斯拉与传统车企高管、员工之间的“互呛”也成为了一道风景线。马斯克与大众、奔驰高管都曾互相吐槽过造车烧钱的问题。
▲特斯拉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福特汽车的市值为480亿美元左右
充电,让巨头化敌为友。而达成合作的动力,主要是由于目前不同品牌的充电设备与新能源汽车间互相不适配,若想做大充电市场,统一标准是核心策略之一。在中国,统一标准也早已是大势所趋,巨头间亦敌亦友的现象也不鲜见,例如中企蔚来和江淮等企业间深度绑定。
01开启买一送一
在合作协议中提到,从明年开始,福特三款汽车将能够使用特斯拉的充电桩适配器。福特汽车将保留自己的就充电器,还将打造组合充电系统端口,能接入特斯拉北美的一万多个充电设备。
特斯拉将福特拉进了所谓的北美充电标准的充电网络,到2024年底,特斯拉计划让其他汽车公司也更多地加入其充电网络。福特踏出的第一步让特斯拉统一行业标准的野心有成为现实的可能。而对福特来说,将为新能源汽车用户创造买提送一的品牌体验,有力刺激消费者进行购买。
在中国,蔚来也向其他品牌车辆开放自家充电站的充电桩,让消费者买到更多附加值。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特斯拉买主不享受终身免费充电额度,而是每年定量赠送,在用完免费额度,基于特斯拉专属桩充电费用较高的考虑,也会选择其他品牌的充电服务。而蔚来与特斯拉也是“亦敌亦友”。有加密协议的蔚来充电桩可以给特斯拉充电。
▲未来76%的电量服务于非蔚来品牌,其中比亚迪占比最高,特斯拉的占比也高达15.8%,排名第二
02捆绑是套路还是互助?
除了在充电领域捆绑其他车企,蔚来还在造车上与其他车企合作。例如此前在江淮汽车发展不顺的情况下,蔚来付给江淮汽车代工费和额外的损失赔偿,蔚来则向江淮汽车出售部分资产,获利超17亿元,双方形成深度捆绑,在合作期间,蔚来汽车销量也在不断攀升。不过,彼时的江淮汽车,亏损困境仍难扭转。
延长至整条锂电产业链来看,除了特斯拉等下游车企,宁德时代也推出低价电池“捆绑套餐”。宁德时代正在向车企推行一个“锂矿返利”计划,捆绑上下游渠道,以降低电池成本。
2021年,宁德时代以3.77亿加元拿下Millennial公司100%股权,其击败的对手是赣锋锂业。Millennial公司主要资产为位于阿根廷的两个锂盐湖项目
特斯拉和福特化敌为友展开合作,亦带头促进北美充电标准统一。中国也正加快统一充电标准,目前行业内公认的趋势是:交流充电桩及车内的OBC将被2kW-20kW系列的直流充电机代替。
国家层面在积极的推动直流充电标准的进一步升级,试图以新标准加速倒逼交流慢充退出市场,新标准NB/T 10902-2021、《20kW及以下非车载充电机技术条件及安装要求 》已发布,业内称之为小功率直流标准。
而在国家为直流充电桩的推广提供出明确标准之前,车企们先于国标一步,提出了20KW以下直流桩的行业标准。蔚来首先开始,将两款主打车型去除OBC(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硬件),接着蔚来以及小鹏、北汽、吉利、大众、奥迪等纷纷投身到编制充电标准,20多家企业拧成一股绳,力促交流变直流这项大变革。如果说企业进行捆绑后所获利益可能差距较大,那么在将推动充电统一化落到实际行动时,消费者群体的利益或将受冲击。
▲蔚来直流桩
只保留直流充电桩,淘汰掉交流桩,这对车企友好,使其节省了充电接口和OBC这两项硬件的成本,这或许也是车企们抱团支持统一充电标准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也把成本负担转移给了消费者。消费者大多偏向家充,家用充电桩的价格目前是20kW的直流家用充电桩的售价约为3700元,7kW的交流家用充电桩价格普遍不超过2000元。
▲两种充电系统
面对更廉价的交流桩,不少消费者陷入了是否选择或换成功率更大、充电速度更快的直流桩的纠结。
此外,不少混合动力车型都是"只有慢充没有快充",例如众五菱MINI EV的“小方盒”,长长安奔奔E-Star,花仙子,上汽科莱威,奇瑞冰淇淋,风光MINIEV,昌河北斗星,北汽制造S3,雷丁芒果,朋克多多……这些中低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压范围多是200V以下,即使有快充口,也不能在社会场站的直流充电桩(输出电压是200V以上)上补电。针对这些车型,“硬件兼容程度不大”是“硬伤”。
由此可见,电池的统一化升级、充电桩的性价比等因素都限制了充电市场的统一化进程。充电市场想在未来做大做强,或许还需要综合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下沉市场中的消费群体,他们在电池+充电设备的迭代升级浪潮中,可能要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