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火石创造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公众号等转载需经授权

在“双碳”目标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下,新能源广泛应用带来的能源结构调整,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社会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

一、绿色交通:新能源应用的主流领域

绿色交通是目前新能源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主要包括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绿色船舶等不同类型的交通运输工具。

电动汽车。近年来,以锂离子电池为主要技术路线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从产销量规模看,我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渗透率达到25.6%,提前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设置的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固态电池等一批安全性更好、能量密度更高的新技术新产品正逐渐走出实验室,体积、质量、能效、成本四者的最优组合将继续成为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逻辑。

燃料电池汽车。由于目前制储运用等氢能产业链各环节尚未成熟,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成本较高,整体产业总体处于市场导入期,车型结构主要以行车路线较为固定、载体空间较大的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等商用车为主。根据中国汽车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车销量为3367辆、其中商用车占比超过90%,累计建成加氢站数量358座、全球第一。未来随着燃料电池系统生产规模化与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推动成本下降,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关于2025年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达5万辆政策指引下,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迅速上升。

绿色船舶。2022年,我国造船行业完工交付量、手持订单量和新接订单量三项指标均列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根据EVTank发布的《中国电动船舶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资料显示,在全球减碳降排的发展浪潮下,受原有船舶电动化改在和新增电动船舶的双重需求驱动,具有“零噪音、低排放”等显著优势的电动船舶已成为航运新风潮。同时,去年9月我国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氨燃料、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即示范应用。

二、绿色建筑:能源技术创新形成巨大节能潜力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以绿色理念为前提,综合运用各种环保材料、节能技术来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共生。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数据,国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50%,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碳排占比达22%,因此对建筑运行阶段可再生能源的本地高效消纳利用将成为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重要内涵。从具体实现路径看,主要是根据不同类型建筑的特点,采取“安装型”太阳能光伏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多种方式,构建以储能为中心、多能互补的微循环能源体系。

三、绿色农业:乡村振兴政策驱动行业发展

绿色农业是指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一致,从新能源利用角度出发,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能源收集利用和绿色低碳农业生产设备的推广应用。2022年,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了《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展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和发展林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农业,到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持续提升,有利于加快农村地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发展步伐,持续壮大新能源+产业的市场规模。

四、绿色制造:打造新世代产品与制造体系的竞争壁垒

如政策篇所述(新能源的下半场 | 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盘点),增强本土制造业优势是全球能源技术变革和消费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因此近年来ESG、碳足迹等概念的提出和碳市场的建设,都是从生态维度构建起区别于传统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低碳环保供需体系的重要体现。如2023年5月17日,欧盟公布实施了全球首个针对进口商品碳排放含量单独核算收费的CBAM法案正式生效,首批监管行业及产品包括钢铁、水泥、化肥、铝、电力、氢,征收价格根据欧盟与出口国在碳排放权价格、商品隐含的碳排放量两方面的差异综合而定,这将变相增强了节能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展望未来,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主体逐渐把低碳产品作为塑造产业竞争优势的核心,风电、光伏、氢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生产制造的源头、基础,将掀起崭新的发展篇章。

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同时,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也将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以火石创造为代表的现代产业数据智能服务商,正将数字技术与能源、电力、工业、交通等领域碳排放精准化管理与减排深度融合,摸清“碳”家底,把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贯穿“双碳”目标的全领域,为产业绿色化转型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指导模型。

—END—

作者|火石创造 陈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