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陶野)4月7日,主题为“‘融’通碳路-碳市场与气候投融资国内外趋势展望”的2023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碳市场分论坛在京召开。会上,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希良分享了全国碳市场特点与发展展望。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张希良

主办方供图

为什么中国会选择目前的碳市场制度设计?为什么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张希良指出,我国的碳市场制度是中国国情、国家能源市场化特点以及碳排放控制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碳市场是一个控制碳排放总量走势的一个基础性政策工具,为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基础性的激励机制。

“从目前来看,我国选择Rate-based(基于强度)碳市场是比较合乎我们国家需要的。Rate-based碳市场实际上对于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产品的价格影响最小,这也是我们国家目前选择它很重要的原因,当然和我们国家排放的趋势、经济增长、速度特点都是密切相关的。” 张希良还补充道,国家的碳市场制度未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的碳市场未来也要逐渐向Mass-based(基于总量)碳市场转变,特别是我们国家实现碳达峰目标以后,为我们向Mass-based碳市场转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张希良表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量的低碳、零碳、负碳的技术创新,还需要碳定价的工具,“要实现碳中和,需要碳捕集封存技术和碳移除等多种技术,相应需要多种政策工具,还需要一个碳定价的工具”。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