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据日经新闻报道,日本工作机械工业会12月21日发布的11月机床订单额(确定值)显示,日本机床订单量11月再度下滑,但来自中国内地的机床订单量则连续4个月同比增长,11月同比增长11.3%,达到294亿日元。
【资料图】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机床订单量通常作为反映全球制造业投资意愿的指标。中国的机床订购订单逆势上升,可视为制造业投资意愿增强的信号,表明了中国市场信心的恢复,可以视作制造业乃至整体经济复苏的信号。
11月订单额同比增长11.3%
根据日本工作机械工业会发布的数据,日本11月机床订单量为1341亿日元(约合6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8%,已连续两个月下滑。其中,来自北美的订单额(确定值)同比下滑17%,降至243亿日元,已连续2个月出现负增长,是2021年7月以后、1年零4个月来的低水平;来自中国的订单额同比增长11.3%,达到294亿日元,已连续4个月实现增长。
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制造业中用于加工零部件、制造机器和半导体的设备,也是生产工业品的基础设施,日本在高端机床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据赛迪顾问报告统计,日本在2019年有四家相关企业位列全球前十。
就来自北美的机床订单下滑原因,日工会的会长稻叶善治(发那科会长)在记者会上表示,“美国的政策利率已接近5%,以Job Shop(代工零部件的中小制造企业)为中心,投资态度变得更加严谨”。
而中国的订单保持逆势增长,日本机床制造商发那科在10月的投资者问答中表示,中国市场对智能手机需求的放缓对机床订单也产生影响,但电动汽车的需求仍将很高。
“去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增长率超过了160%,今年前10个月的增长率超过了110%,预计明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非常大。机床的产能方向也应该适时调整。”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汽车分析师张翔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不仅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个人计算机、空调、太阳能电池板、手机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制造业投资意愿回升
机床订单量通常作为反映全球制造业投资意愿的指标。据相关媒体报道,日本工作机械工业会负责人称,“在海外经济不确定性加强的背景下,客户不像以前那样急于引进设备”。
“我国的机床订购订单逆势上升,可视为制造业投资意愿增强的信号,表明了市场信心的恢复。因为对明年经济发展环境有了非常明确向好的预期,制造业企业也愿意投资扩大生产。”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分析表示。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佐证了他的观点,今年前11个月,制造业投资增长9.3%,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4.0个百分点。“各方面积极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推动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强化投资要素保障,促进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解读道。
罗毅飞提到的各方面积极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事宜,北京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北京市发改委日前印发《关于推动“五子”联动对部分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试行)》,启动了首批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项目的征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2.5个百分点的贴息,期限2年,贷款实际利率低于2.5%的按实际利率贴息,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等九大领域34个细分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中国经济复苏信号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进口机床订单的提升也被视作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号之一。
“机床作为生产工业品的基础设施,在制造业中处于相对上游的位置。加大对机床的订购,可以增加相关生产线,再去生产机器、转化成产品和服务,带动下游产业的恢复发展。”王鹏说,“不过,机床从订购回来到投入使用、促进实体经济的恢复发展,中间有一定周期,预计再用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就能加足马力生产出投入领域的产品。”
在王鹏看来,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各地不断出台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我国经济会逐步复苏。
同样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12月18日新闻发布会上的内容,自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举措实施以来,北京正在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实现“应开尽开”。规上工厂、规上工地、商务楼宇已全面复工,42家市属国有企业率先复工、主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足马力生产。监测数据显示,12月17日,全市二产、三产客户用电量较11月中旬分别增长15.2%、19%。
北京各区、各部门迅速落实新政策,已取消、调整和优化到岗率、跨区通勤、核酸检测和查验等126条政策措施。
另外,据王鹏介绍,近期随着复工复产阶段用人需求提升,广东浙江等地正开展反季节招工,“原本过年了是农民工返乡的时候,但为了解决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用人需求,广东、浙江等地一些企业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加薪等方式,希望农民工留在原地继续从事生产,甚至还有一些机构在最近派专人去劳务输出大省招聘工人进行生产”。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陆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