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Web3概念的普及,现在,已经有部分创业者选择了投身至相应领域。那么,如何围绕Web3展开创业思考、搭建项目?本篇文章里,作者针对围绕业务的Web3策略进行了内容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为什么发这篇文章:Livepeer CEO 自2016年开始进行Web3领域的创业,本文是他对自己业务和Web的创业思考,有一定借鉴意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中提到:这意味着Web2熟悉的CX、UX(客户、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等)和市场研究仍然像Web2时代一样重要;还是要专注基本要素,不要让自己被炒作的噪音分散注意力。注意,如果你的社区主要人员对你的项目或操作没有好感,就有大麻烦了。

前言

“围绕业务来说,你的Web3策略具体是什么?”

投资人在研究和思考是否要投区块链和Web3项目的时候,经常会问创始人这个问题。但是,很多创始人容易被这个新兴领域层出不穷的新鲜流行词汇影响,反而会分散了自己对核心业务目标的注意力。比如说很多创始人,经常会有类似FOMO的情绪:

例如,如果周围的人都在做这个,做那个,很多创始人也会想,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做

这种压力可以理解,我自己作为2016年就开始的做Web3基础设施创业的创业者,想提醒大家的是,Web3不仅仅是个任意框架,随意就可以在项目上添加功能,它更是一种全新的变革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成为你自己手里正在构建的东西的基石。

我在这里的建议比较简单,还是要专注基本要素,不要让自己被炒作的噪音分散注意力。注意,如果你的社区主要人员对你的项目或操作没有好感,就有大麻烦了。这里作为创始人,我想要就如何构建一个相对成功项目的角度,来思考怎样挖掘Web3的巨大潜力,来提供一些见解。

一、思考起点

如果你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它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一个成功的Web3公司、项目或DAO,一定要对区块链的具体使用场景有着清晰的认识,这样就可以思考如何用全新的方式提供新的服务,以及到底如何能够改变目前解决问题的模式。因为,除非你真的定义了一个明确的痛点,加一个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否则不太可能说服用户使用你的产品。一旦确定了想要解决的问题或需求,需要深入钻研一下。究竟Web3能给这个场景带来什么新的功能?区块链技术本身是有着强大颠覆性的。

例如,在你的业务场景下,做一个全球性的Token层,和目前相比,是否有什么颠覆性的成功?

如果与专有数据库中闭源数据相比,你的产品有共享、开放访问的数据层,是否会令你的产品更具备吸引力?

在你的业务场景中,让用户成为平台和产品的集体所有者,这种能力是否会让你的产品比Web 2.0的巨头更有优势?

可以通过协议内的激励措施,来引导市场的的参与者吗?如果加上NFT、链上凭证、众筹和基于钱包的身份等Web3要素,能否为用户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

注意,作为创业者,如果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从这些属于Web3的价值主张(NFT、链上凭证、众筹和基于钱包的身份)中受益,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有趣的东西。

二、下一步,塑造产品

想法当然很重要,你肯定想把自己的想法马上公诸于世。但是,多花一些时间在产品开发上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在宣发产品之前就开始打造品,那么无论是吸引投资、用户,吸引一流的团队都会更加顺利。当然,产品开发怎么做,取决于面向的市场和范围、具体所开发的区块链解决方案的类型和开发预算,思考以下几个基础性的问题会有一个扎实的开始。

你准备如何打造一款适合Web3的产品?是否有办法将Web3的特点和功能构建到全新的或现有的Web2.0产品中?(例如Gucci、Ralph Lauren和NBA这样的知名品牌方,都尝试使用Web3的元素。)

如果建立一个全部基于Web3技术和理念的产品版本,是否是更好的选择?并且要思考激励机制的设计。注意,在Web2.0的世界里,”沟通”、”说服 “和 “影响 “是让客户购买的必要途径。而Web3是关于行动和激励,这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真的有有趣或有用的东西要宣布的时候,就需要持续与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和社区保持沟通。在实践中,推出关键的里程碑,新的服务或功能,升级协议,开展活动等等。

在选择如何奖励使用Web3产品的用户这块,Web3也和Web 2.0有很大不同。因为Web3的公司不会用点赞和喜欢这个的按钮来吸引用户,也不会向用户承诺说,只要把数据和在线身份的控制权交给我们(这里指Web2的公司),用户就可以感到更年轻、更漂亮、更受欢迎或更酷。

Web3公司提供更为强大的东西:所有权和自决权。区块链为创作者提供了对自己内容的控制权,获得了公平报酬的机会。而网络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无论从流动性矿工和质押方,再到到节点运营商、开发者和用户,这些都会对你的成功至关重要,需要得到适当的回报。

总结一下:

Web3精神的核心是激励措施。 激励机制应该开始就成为基础设施计划的一部分。 计划和预算提案,应该考虑到你产品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环节,从内容创造者到Bug提交猎人。 注意:社区要放到第一位,如果构成你的社区主要骨干的人——无论是内容创作者、NFT艺术家、软件开发者、流动性提供者等,如果他们对你的项目或参与感没有好感,就会有大麻烦。

在Web3中,忠诚度往往是透明度的产物。这就意味着,你的协议的内部运作和正在运行的工作必须是公开透明的,所有人都需要知道。还要为设计师、软件工程师和社区爱好者特定机会,让大家可以一起为项目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成功的Web3公司,将会与社区共同建设,共同成长。

三、可供参考的规则

以下是我们的透明度规则,可以供大家参考:

展示具体工作:也就是除了代码开源外,应用Web3平台的开发人员还需要直接的、没有废话的产品信息支持。我们项目的文档包括清晰的视频指南、教程和示例代码,以确保网络运营商和开发人员可以快速入门,直接上手。

抛弃所有权的概念:我们项目网站上有一个说明,明确指出这不是一个“官方”网站。没有任何人拥有或控制背后的技术,我们是非常开放的,欢迎任何人帮助改进项目。注意,无论你自己觉得你的产品有多强大,产品真正效用和潜力只有别人应用的基础上,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构建社区:Web3中的一切都与社区有关,因为正是社区推动了增长,建立了长期的、健康品牌。我们推出社区资助计划,我们已经向社区成员资助了超过41万美元的资金,为生态系统持续创造价值。把社区聚集在一起,可以产生能量和伟大的想法。在你自己的马拉松赛跑中,你肯定需要一些这样的东西。

支持开发者:主要通过举办黑客松,这类实践是加速实验,为产品建立持久基础的绝佳方式,这些实践还可以促进社区的发展,这正是Web3的核心。

在线或者先从的黑客松可以:

表明对开发者社区的支持; 将项目和产品的名字公之于众; 把和产品的实际或潜在用户联系起来; 促进交流; 创造全新使用案例。

还有就:主办一个展位、申请成为演讲嘉宾、赞助社会活动、为使用你的技术的最佳创新提供赏金(奖品)。

(注意,如果举办一个全面的黑客马拉松要求太高,可以考虑小型的社区活动,这样面对面的环境可以提供很好的机会,与创新者交谈,了解该领域的新发展。)

投资教育:持续教育可以滋养你的社区,建立信任,扩大开发者和用户的生态系统,并且强化潜在人才库的技能水平。

四、围绕教育用户的问题

还有一些围绕用户教育的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站在初学者的角度:当你每天和区块链密切接触的时候,很容易就认为所有人都会对DAO、DApps非常了解,但是要知道,你的许多潜在客户可能是首次涉足Web3领域。

要在高质量的教育材料上投入时间和资源。例如,我们会使用简单的文字和有趣的插图,以一种易懂的方式传达复杂的信息。但是,为了减少在关键问题上出现混乱的风险,我们确保准确定义了所有的术语。

谨慎选择渠道。Web2.0模式通常会将数量置于质量之上,Web2.0通常会使用广撒网的平台媒体投放模式。而在Web3世界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要优先选择最适合平台和社区的媒体。

五、总结

Web3的数字资产和数据属于用户,也就是说,用户如果觉得他们没有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完全可以自由转换平台,这意味着Web2熟悉的CX、UX(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和市场研究仍然像Web2时代一样重要。Web3的价值主张,使用户体验成为平台设计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共享的基础设施意味着,应用程序可以专注于建立伟大的体验,平台设计是竞争优势来源。

始终和Web3精神保持一致的项目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Web2.0公司不能参与,也不意味着将Web2.0的洞察力重新用于新的应用场景没有意义。只是如果一个Web3产品从开始就把自己作为一个Web3产品而进行构建,在价值观上不做任何妥协,那么它的效果会更好。

区块链革命释放出的技术,具有广阔的空间,以至于我们很容易被冲昏头脑,忘记了我们的初心。无论是透明度、问责制、个人数据的所有权、对工作更公平的回报、免于垄断的自由,这些属于Web3的价值不只是说说而已,它们是创业者存在的原因。

新的行业挑战者,只要有一个精心构思的Web3战略,就有可能把用户和金钱,从那些长期掌握话语权的主导者手中夺过来。但是,简单地把Web2.0的做事方法重新规划一下,或者想当然地用Web3方法随便做一做,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要从底层开始,回归真正重要的问题:你和你的项目,能够为世界带来哪些改变。

参考文献:

https://techcrunch.com/2022/07/25/an-actionable-framework-for-founders-bridging-into-web3/

原文作者:Doug Petkanics;译者:阿法兔;公众号:阿法兔研究笔记(ID:AlphatuDiary)

本文由 @阿法兔研究笔记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