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王守义:60岁创业,靠8分钱利润年入4亿,成为国民品牌十三香

2020年10月14日,苹果召开iphone12新品发布会。


(相关资料图)

“十二没有十三香!”

突然,没有任何征兆,苹果官方微博下,出现了一条这样的神评论。

这评论可把网友们给整乐呵了,一传十、十传百,时间不长,十三香被顶上了热搜。

时不我待,十三香的老板赶忙借热搜的东风,做起了广告。

也就是从那天开始,不论苹果,还是其它品牌手机,一有新品发布,就有网友想起这梗,会在评论区戏谑一番。

iphone14上市后,价格暴涨,又有网友调侃:“还是十三香,王守义诚不欺我。”

不过,评论区说得再热闹,还是有网友一脸懵,不住声地问:“十三香是啥?王守义是谁?”

想知道王守义、十三香,去超市调味料专柜一看便知。

王守义十三香,是种调味料。

“原来如此”,看到这,有读者泄劲了,调味料满大街都是,王守义十三香,能有什么不一样?

还别说,它真不一般。

古代,它是宫廷御用。

现代,它是知名品牌。

网图

但这些,不是它最特别的。

它最特别的,是它的创始人王守义,以及王守义具有前瞻性的临终遗言。

王守义特别在哪里,他的遗言又是什么样的?想知道这些,就要先说说十三香的来头。

王守义,十三香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却非发明人。

发明十三香的另有其人。

具体是谁,没人知道,只是听说,王守义的一个老祖宗曾在北宋时期做过官,但他得罪权贵,自己辞了官职。

辞官后,通医术、懂药性的老祖宗,便在北宋都城,即河南开封的寺后街,开了专营草药、香料的兴隆堂。

公元1101年,兴隆堂为招引客源,结合某些香草、药材的药性、口味,做了款调味料。

只需在烹饪的食材中加点这款调味料,食材便愈加鲜美。

好东西引发好效应,到兴隆堂买调味料的人越来越多,不久,就连皇上也知道了。

一道圣旨,兴隆堂的调味料进了御膳房。

名气就是流量,兴隆堂的生意更加火爆。

王守义,便是王官员的后人,兴隆堂的传承人,调味料配方的保管者。

按理,兴隆堂历经百年,到王守义这代,无论做生意的经验,还是资本,都应达到鼎盛,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内忧外患,兴隆堂被迫歇业。

兴隆堂

建国后,王守义拿出积蓄,重开兴隆堂,但刚开业,就赶上了公私合营。

兴隆堂从私有产业变成国有,王家人成其工人。

然后,便是大灾荒。

1959年,蝗虫过境,河南多地颗粒无收,老百姓为活命,连土都开始吃。

不知道是不是王守义饿昏了头,所有人都吃不饱饭,他竟然想做调味料换钱、换粮食。

看王守义胡思乱想,老婆气得骂道:“什么环境你也不看看,一个个的连饭都吃不上,谁还会去做菜,没人做菜,谁要你的调味料?”

可王守义认为草药山上就有,又不要钱,调味料做出来,能卖就卖,卖不掉就是费点累,没什么大不了。

现实没有想象美好,有几味草药很难配齐,王守义翻遍了山,也没有找到。

活人不会被尿憋死,王守义在原有配方基础上,删的删,添的添,做出了款新调味料。

费尽周折,调味料做出来了,但那年头有人买吗?

走一步看一步!

王守义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直到晚上,他一包调味料也没有卖出去。

真是穷人连饭都吃不上,不买调味料吗?

他们不要,那食堂、饭店要吗?

王守义不知道,只能问。

王守义走街串巷卖调料

这一问,不知不觉地,他的脚步就踏遍了华北地区。

可依旧没有人要他的调味料。

不能认怂。

经过多番打听和了解,王守义知道,顾客不敢买他的东西,是因为怕买的东西不像他宣传得那么好。

为消除顾客顾虑,王守义就在每包调味料上都写上“十三香”三个字,并对顾客说:“你大胆用,不满意无条件退换。”

还别说,这招让王守义打开了市场。

十三香开始被熟知、接受,买的人越来越多,王守义家的日子也渐渐好转。

王守义以为自己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1969年,王守义被划定成了资本家,放弃了十三香的加工和出售。

这一放,将近十年。

直到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王守义才敢申请营业执照,再度加工销售十三香。

这一次,好日子总算是真来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生活质量开始看重,十三香的销量也随之节节攀升。

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啥东西一出名,仿造品就也会跟风出炉。

王守义十三香

1984年,王守义考虑到,万一有人使坏,先行注册了十三香的商标,自己的真十三香也会不真。

为了以防万一,他拿着一百块钱,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十三香”的商标。

1985年,他又把自己的形象印在了十三香的外包装上,向工商总局申报了“十三香”的包装注册。

后顾之忧没有了,王守义放开手脚开始大胆干。他这一放手,十三香的销量也跟着陡增,销量增长了,原来的小作坊就满足不了需求了。

于是,1987年,王守义在河南驻马店开了“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十三香的生产就此走上了企业化道路。

人要是顺了,好运挡也挡不住,加工厂只开了一年,原来的加工厂就变成了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从当初的一百元到了8000万元,年收入高达4亿。

生意好了,日子好过了,但王守义却在2003年因病离世了。

临终前,他最放不下的是自己一手打下来的产业,他考虑了很久,把公司交给了二儿子王银良,再三叮咛:“不准上市,不能玩资本运作,不能多元化发展,不能做房地产,要安安心心做实业,不赚快钱”。

王守义十三香集团

2003年,改革开放都那么多年了,王守义怎么还会留下这样的遗言,是因为他是不开化的老古董,还是预见了什么?

没有人知道王守义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临终遗言,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王守义去世后,十三香在王银良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到2008年,年销售额竟高达7亿,并且还有年年增长的趋势。

这样的情形是喜人的,照这样下去,王守义十三香前途会非常璀璨。

但年轻人都喜欢折腾,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

2009年,王守义的孙子王太白不遵守爷爷的遗言,拿着几千万,在英国进行房地产投资。

就在王太白以为自己能狠赚一笔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到来,他的投资随着危机打了水漂。

没了办法,王太白回了国,一回国,他就在家族会议上提出让十三香上市。

王太白的提议遭到了家族成员的一致反对,因为王守义生前最烦人跟他提公司上市的事。他经常说:“ 上市是圈钱,我就想本分做生意,不想圈钱。

现在,王守义人不在了,子女不想在这件事上对他有违拗。

王太白上市的建议被否决了,但王家人骨子里不安分的因子却都被他调动了起来。

王守义儿子王银良

不说别人,就说现任董事长王银良,他就尝试开过火锅连锁店。

他认为,一年卖十几亿包调味料的十三香,在火锅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现实非想象,王银良投资几百万开火锅店,可开张两个月,进店的顾客门可罗雀,最后火锅店不得不关门大吉。

也是奇怪,火锅店生意不行,王家人又试着投资其它实业,结果无一例外,都是草草收场。

看样子,王守义确实有先见之明,做事做熟,王家人还真不适合在不熟悉的领域发展。

折腾了一大圈,王家人的心都静了,都想好好守住、发展自己的十三香调味料这个主产业了。

他们的心回来了,可这时,市场却不再是原来的市场。

这时的市场上不仅有“十五香”“十八香”,这些依着十三香名头做的调味料,更有如“南德”一样的后起之秀,在调味料市场陆续冒尖。

十三香的销量开始下滑。

2020年,它一年收入21.5亿,比海天味业的227.92亿,老干妈的54亿,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面对王守义十三香的现状,有网友说,是因为市场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老干妈

也有网友说,是因为十三香现在的掌舵人缺少王守义对事业的专注、深耕精神,错过了十三香最佳的黄金发展期。

网友的这种说法很对,确实,很多品牌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们始终只做一件事。

比如同仁堂,创办于1669年,到现在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它主营的一直都是中药,无论时代如何变,这个方向从未改变。

比如老干妈,1996年起家,到现在已经26年,无论市场如何变,它都只做辣椒酱,从不涉足其他行业。

比如曹德旺,从1983年承包玻璃厂开始,到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他的主业一直都是汽车玻璃。

专注带来长效。

到2020年,同仁堂在全球已开2400家分店。

即使受疫情的冲击,老干妈今年1月至9月,收入还是同比增长了10%,海外市场也从2019年的不到90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130个。

福耀玻璃,根据内部数据测算,2021年,在全球汽车玻璃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30%,营收约236.03亿,全球排名第一。

曹德旺

自始至终,只做一种产品的经营模式,跟一个人一生只专注某项事业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人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扒拉时,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原因很简单,人能力有限,不容分心,固定的精力被分散到多种事情上,结果自然会不乐观。

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为什么成功?

他说:“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

发明家爱迪生也说:“ 凡事专注,这才是成功的要点。”

钱钟书一生不求名利,专心做学问,终成文化界泰斗级人物。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永远不要被一时的得失、外界的喧嚣扰乱心智,十年磨一剑,铁杵磨成针,我们想要的成功自然也会如期而至。

. END .

【文|杜萧染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推荐内容